其實你心裡有沒有我

香港的教師其中一個很普遍的特點,在於他們從來都沒有離開過校園。認識不少教師都是在大學畢業後,就開始投身教育事業,故此在他們的一生中,主要的活動場景都是學校,只是身份有所轉移,沒有本質上的變化。為這樣的教師來說,很容易對學校產生幻覺,忘記了這裡本質上是「公司」,不是校園;自己的身份是「工作者」,而不是6A班的學姊。
由於這種幻覺,教師往往把自己的身份扭曲了。「陳小花今天在我的課上,老是打呵欠,明是針對我﹗」陳小花堂堂都發夢,因為她在外面24小時M記做通宵更;「張小明在週記中話我是他所遇過最好的老師,要以我為榜樣……」張小明年年都是這樣說自己的班主任,感覺良好的你既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
當然,並不是每個學生都沒有針對老師,也不是每一個流露敬佩之情的學生都是馬屁精,但是,如果我們能搞清楚,自己的工作是「教師」,換言之,自己並不是受服務那一位,而是「乃役於人」的這一端,會否讓我們對這些喜惡愛恨,有一點距離感呢?
這點距離的重要,在於它能令教師可以從一個高度俯視學生,而不是與學生糾纏。為年幼以至青春期的男男女女來說,愛恨從來都是分明而不可靠的,老師要做的,是借助這種敬佩引動學生的向上,與寬容此等敵視,讓學生明白,成熟是怎樣的一回事。
因為,不是教師需要學生,而是學生需要教師。教師應該已經走過那些慘綠年華,明白什麼是生命的價值,並能夠向學生示範應有的態度;只是,今天的所謂教育專業,只是文憑的追尋,卻忘記了身教一詞,永遠都放在言教之先。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