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家指數


一個社會的好壞,我們創造了不同的指數來作衡量,例如計算貧富懸殊的堅尼系數,或是不丹採用了快樂指數來判斷國民的生活情況;另外經濟學家創立了痛苦指數,計算失業率和通脹率,來表示該國國民所面對的經濟「痛苦」。各種指數有利我們了解社會的狀況,那麼,在學校方面,可否建立不同的指數,來讓我們理解香港教育的實況呢?
我不是經濟學家,但是從女兒所就讀的幼稚園得到靈感,覺得不妨建立一個「重用指數」,讓我們側面了解一所學校整體的好壞。事緣女兒開生日會,邀請幾位同學來家,竟然發現其中一位家長是學校的老師,原來她也讓自己的兒子讀回自己任教的學校﹗這就優質學校的最佳保證了,正如餐廳員工會約朋友到自己工作的地方吃飯一樣,足以證明,這所學校的優劣。
推而論之,究竟有多少學校的員工子女,同樣地就讀父母工作的學校?還有,多少人是幾兄弟姊妹,都是讀同一所學校呢?這一點,為小學不大有說服力,因為有入學分數的問題,但是中學就或多或少反映這所學校的「實力」了。
老實說,一所學校好與壞,單憑外觀或簡單的介紹,很難判斷,尤其普通一點的學校,其整所學校的特質,未必很清楚地呈現,而子女入讀後,家長才可以全面地認識這所學校。如果在這情況下,父母仍然願意第二名子女都讀這學校,好肯定,為這家長來說,是好的學校。
正如「堅尼系數」、「痛苦指數」也不一定能全面反映問題,但仍有參考價值,有關方面,給我們多一個參考指數,不無好處呢﹗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