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itor


教育小朋友經常都有意外驚喜,問題是驚是喜。
談到兒子考得三名寵辱不驚,可下學期一開始,他一回家,就告訴媽媽:「我做了班長﹗」非常神氣地指著自己胸口的襟章。然後見到我,再講再指一次;見到公公,又再講再指一次。後來誰人問到他做班長一事,他都言無不盡,知無不言。這可不是他一般有關校園事務的態度。平日你問他在學校發生什麼事,他都是一句起兩句止,但是做班長呢,「我地班有兩個正班長,兩個副班長,我是男的正班長,還有一個女的正班長;不過四個班長中,得我一個是男生……」
不知道如何形成,但是讀書年代,我和太太都對做班長是有點抗拒的。太太是知性式叛亂份子,經常和老師玩據理力爭,這種型格的學生,一輩子也別想當班長了;我先天性自由主義者,對於管理別人的權力,永恆地懷疑,雖然因為貌似敦厚而當上過班長、領袖生,但是也是做不下去的。
可兒子不是這樣。做了班長後,我們真的看到他「成長」。要管人,先要管好自己,他對於學校的種種,變得認真了,早上起來也勤快了,很有一種要「做好自己」的意義,大概是進入了「GOOD BOY」的道德層次吧。原來,做班長,為一個六歲的小人兒來說,都是人生的一大意義。
在我還未有小朋友的年代,我一直都懷疑返學的意義,當時對於HOME SCHOOLING深深嚮往。但是兒子明顯是一個適應學校生活的乖寶寶,學校生活中很多細緻的事情,為他來說,都產生了不同的意義,所以呢,不同的小朋友有不同的人生,究竟父母要如何為小朋友選擇前路的種種,都是走著瞧的呢。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