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仁義


由守齋談到「行仁義」,這個「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是出自孟子《離婁下》,意思是指人應該基於仁義之原則來行事,而不是單純做到仁義之事。前者是由心出發,是有諸內形於外;後者就是有樣學樣,只是按照仁義的規則,不犯規就當做有仁有義了。這個世界,總是行仁義的人居多。
守齋經常都有這樣的情況。守小齋,一天只有一頓吃得飽,那我吃多幾餐,餐餐都唔飽就得;不准吃熱血之肉,我就來一個海鮮餐,去牛肉豬肉還要豪華。這樣的做法,表面上是守住了,實質上比犯規還要差勁:犯了規,都知道自己做得不對,這樣的做法,做得不對還要心安理得。
參與彌撒也是有這樣的情況:有教友問神父,究竟在彌撒中,遲到什麼時候才不可以領聖體?有一位神父就說,自己不會回答這樣的問題。我也覺得做法正確。難道在年三十晚的早上,你會問亞媽:究竟今晚我遲到什麼時候回來,妳才會不給飯我吃?亞媽聽到,一巴掌摑過去有之。
我不否定行仁義的價值。要內化一些價值,有時候行動是最佳的催化劑。也許有些道理不容易明白,但是在實踐的過程中,會令人不自覺到達到了這個道理的真諦。不過,把仁義的表象看得太重,把實踐價值變成向別人交待的姿態,對不起,不要以為人家真的咁蠢,你吃海鮮大餐話自己守緊齋,不要說天主不信,沒有信仰的人,都會在心中鄙視你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