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出貓的三種看法


兒子升上小學第一次英文默書,「出貓」。當然,這是我倆的觀點,從兒子的角度,他過去在幼稚園時,「唔識寫,就問同學囉﹗」只是今回別人很認真,他就不問,只用眼看了。
同一個行為,原來可以有很不同的理解。如果我們不理解學生行為背後的意義,迅速地由自己的角度出發,把行為「定性」,事情可能很容易解決,實質上,可能暗傷不癒。
與友人聊起,原來不少中學都為學生「出貓」而傷腦筋,於是各有奇招妙法,而幾位友人一同推薦的「絕世好招」,「把枱倒轉,讓放書的櫃洞向外,那就沒有東西可放在其中出術了﹗」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我當然不多加意見。只是,我心裡問:究竟有多少學生「出貓」,令學校要如此大陣仗地防範呢?因為有些友人的學校,只是在考試如此做,另外一些教師,卻是凡測、凡默都把枱子倒轉﹗
如果學生已經形成了「出貓」潮,這種做法可能是暫時止咳,產生技術困難,但是實際上,學生們寧可冒記過、無分的危險,也要「出貓」,本身已經顯出學習上的大問題,甚至整所學校的學習風氣,有嚴重的失誤。把病癥解決了,治不了病,只會變成諱疾延醫,遲早還是會再發作的。
如果只是有學生「出貓」,或是有一兩個學生出貓,而學校為表自己「零容忍」的決心,而行此政策,最大的問題是置認真學習的同學於不顧。如果我是一個正正常常的同學,每次也好好地溫習,也沒有什麼異常的舉動,卻每一次默書測驗考試,都要被教師如賊般防範,心中會有何感受呢?這又是否教育想達到的目的呢?
(原刊於<文匯報>2008.12.14)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