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是教育專家


天文台長林超英退休在即,電視台訪問他,他說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天氣預測是本一門很複雜深奧的科學,不過,人人都覺得自己也懂,都可以有意見。」把天氣預測換成教育,其實問題更加明顯。
最近在報上看到兩篇文章,談的都是教學語言的問題,兩位作者都從自己中學學習經驗出發,提出三語混雜、英書中教的做法,認為可行。他們提出的理據切實,論述亦有道理,不過你細心再看一看,二人都是老牌名校畢業的,所以他們的提議,我同意,如果在第一組別的學校實行。
我們不妨以英書中教為例。這做法在道理上當然可行,但是當這個政策落實後,大部分的學校,必然會採用英文的課本,因為大家都想顯示出,自己的學校,具英語能力。結果呢,第一組別的學校,學習效能會提昇;第二組別的學校,其他科目就變成了「生字課」,因為歷史地理科學課文的英文,要比英文課的字詞,深奧得多;至於第三組別的學校呢,他們的學生「盲字唔識多個」,但是都要用英文課本。為什麼?因為中文課本沒有市場了,幾乎沒有中文課本,即使有,也是粗製濫造的﹗又或是個別學校的校長,不喜歡自己的學校被「標籤」,堅持要用英文課本,於是老師每堂不是英書中教,而是「無書中教」,因為對學生來說,英文課本就等同無字天書,結果,老師在教學之餘,還要防範學生把課本撕出來摺飛機。
你和我,其實都是摸象的瞎子,所以口水不妨多噴,卻不要誤作真理。
(原刊於<文滙報>2009.3.15)
*** *** ***
關於「精神分裂」那一篇,我想就這一點補充一下。雖然我極不喜歡某些「名校」的作風,但是我不得不承認,真的有學生在這樣的做法下,成長成功成就的。正如我們在媒體上看到的新聞一樣,四歲的小朋友可以打桌球打得好專業,七歲的小朋友可以讀大學,其實小朋友的潛能無限,所以我不能一錘定音,說家長把小朋友送去這種「名校」就不好。
我只能說,父母不能以自己為中心,而漠視了小朋友的實況。如果你的小朋友天生考試狂,那你讓他讀考試成狂的學校,叫做「相得益彰」。只是,我也目睹過全家一起讀了六年小學的慘況,為我來說,這並不值得。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