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食肉靡


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現在的小朋友,太飽了。
大概是兒子三、四歲時,有一天的黃昏,他哭起來,大人連忙問他什麼事。他說:「我個肚有D痛,唔舒服。」問來問去,終於發現他中午只是吃了半個麵包,現在肚餓。對了,由於咁大個人,都未試過肚餓,所以他以為肚痛。
從來不餓,又何來吃飯的意識呢?所謂「寒而欲暖,饑而欲飽」,一個人所以有吃飽的慾望,首先是要有「饑」;沒有肚餓的原動力,白飯,其實真的不好吃。
既然肚不餓,而且還嘗過甜美的糖果、脆卜卜的PIZZA、好味到死的朱古力,白飯這類物體,還有那個小朋友,看得上眼呢?吃飯成為每個家長的夢魘,或者馬拉松。
我家在吃一事上的煩惱漸過,煩惱未過的風風雨雨,日後再分享,今天總結賽果,其中有幾點可以讓大家參考:
不吃零食。太太是完全不吃零食的,我吃,但沒有習慣。家中的零食盒的存貨,主要是來自兩位小朋友的同學朋友轉贈,或是長者賜,不敢辭。由於父母不好此道,小朋友即使貪吃,也不敢太過份,女兒一天頂多吃一粒糖,結果她連維他命C糖都殺,好似道友飲美沙酮。父母永遠都是最佳學習對象,如果你小朋友食零食食到發癲,你自己怕也是零食物語的VIP了。
不吃零食有兩個重要的意義。不吃零食,正餐與正餐之間,再沒有第三者在糾纏,腸胃得以維持一種正常的運作,那麼定時定候吃飯,自然就有胃口了。不然,把金莎當做消化餅,或者乾脆食麥維他消化餅,然後再吃飯,大人都吃不下,何者小朋友?
其次,人的口味只有日濃而無日淡的。「真味只是淡」固然是至理明言,但是為小朋友來說,吃過「爽口之味」,即使父母知道這些零食「皆爛腸腐骨之藥」,小朋友只會「食到唔得停得手」。總之,由淡入濃易,由濃返回淡,難於上青天﹗期待日日飲菓汁先生的小朋友飲水,就如要求日日食蝦條的小朋友喜歡吃飯一樣,MISSION IMPOSSIBLE ﹗
其次是不著地政策。一餐飯,未吃完,千萬不要讓小朋友離開自己的座位。你一定要讓小朋友明白,只有吃完這餐飯,才可以離開。當然,要看年紀,但是總體方向應該是這樣前進的。要做到,有另一點好重要:父母要以身作則,不要自己食食吓就去如黃鶴了。
現代父母就是自陷煩惱:如果真係肚餓,什麼招數都不用,早早就吃完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