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


前一陣子,有一位六年前的學生,傳送一個電郵來,當中說到,當年我說的一句話,為她有很大的啟發等等。每次聽到舊學生這樣說,第一個反應,當然免不了一點得意和高興,因為覺得自己的說話,原來這麼有啟發性;不過,更強烈的感覺是尷尬和慚愧,因為這些所謂很有啟發性的說話,好多時候,我都完全不記得自己曾經這樣說過。這句發人深省的說話,可能只是我一時隨時、即興的泛泛之辭,卻在某一位同學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了。
更加「無癮」的是,有些你覺得很有意思的說話,往往聽者藐藐,連左耳也進不了,別妄想在學生的腦中留下一點足印。印象最深刻是第三年教學時,為當時的一班預科班同學寫了十則關於考高考要留意的事情,自覺針對同學的問題又結合自己的經驗,實用與感情並重。結果派給學生後,全班只有一個同學看過感到很有意思,其他不少張,是在課室的廢紙箱中與我告別……
學生把我的心血擲進廢紙箱,固然有失尊師之道,但是這也側面反映我的話,他們聽不入耳,認為「無料到」。雖然這未必是愉快的經驗,但是我老覺得,今時今日老師的「服務態度」,正正是要由「顧客」的角度出發,切身處地想想學生面對的狀況,才能夠說出能夠入耳的忠告。
當然,老師又不僅僅是一個「顧客永遠是對的」服務員,因為我們又有自己要持守的價值與原則,於是,真正的「專業態度」,就是要找到一個柔性的方法,好把我們相信學生會一生受用的東西,不知不覺間,植到學生生滿雜草的大腦中。
(原刊於<文匯報>2008.11.02)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