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制度的勝利


香港教育制度其實很成功,這是我第一年當教師時,最深切的一個體驗。

當時任教預科班的文學科,由於學校是預科書院,學生來自筲箕灣到屯門,有名校生也有地區學校的尖子,當然也有混過會考的「古惑仔」,總之,千人千面,各有不同。

九月「聚首一堂」,到了十月,要同學仔撰文一篇,題目是過去的高考試題「佳節過後」。由於是在課堂上即席揮筆,故此必無抄襲的問題,結果是一班三十人,文章幾乎千人一面。首先,佳節必然是中秋節(這一點有道理,因為是十月的緣故),而人人都是在家中團聚,並且非常離奇地,每個人都有一個五星級的家,能在家中的大露台擺下椅席,眺望樓下必然存在的公園。公園中必然是「有男有女,有老有幼」(真的,十篇有五、六篇都是一模一樣地寫這八個字),而結尾的感慨,必然是繁華過去,滿目瘡痍,無限空虛。

第一年看到這樣的成果,新入行的我,覺得奇異得不可思議:為什麼由不同老師教出來的學生,在一份特別重視學生個人創意的功課,可以一致到這麼可怖可畏的地步呢?

年復一年,加上我也任教其他級別的中文科,漸漸明白當中極其複雜的原因,只是在這裡,沒有足夠的篇幅可以清楚說明。但是,結果就很明顯:學生沒有創意,卻有高度的統一性。從教育局的角度來看,能夠把港九新界各處的學校的教學質素高度統一,甚至連獨抒性靈的散文寫作,也變成工廠罐頭,這樣的教育制度,豈能不讚一句:成功﹗
(原刊於<文匯報>2009/5/21)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