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悟的後果


當我還是預科文學科老師的時候,我會教學生欣賞作品,從而嘗試創作。要留意,是創作,不是作文。作文是由考官出發,為了滿足題目的要求而製造一堆文字出來;創作要由自己開始,從題目中聯想到自己所見所聞,並且以適合的文字出之。

為一個十六、七歲的學生來說,尤其在「作文教育」多年洗腦之後,要他們從心出發,實在大不易。所以中六時部分學生會很抗拒,特別是過去作文成績優異的同學,突然遇上這個不按牌理出版的老師,激烈一點的,會帶自己的作文來理論。

不過,過了一個學期,總會有同學「覺悟」了,寫出屬於自己的文章。由於有「成品」可看,其他同學看到由心出發的作品,悟性較高的,就會明白究竟是怎樣的一回事。就會開始放開懷抱,寫出我天地。

其中一個男同學,我到今仍然難忘。他由不懂得什麼是創作,到最後寫出一篇極具個人風格的<為了告別的聚會>,文字未必優雅嫻熟,但是確確實實,是他自己的作品。讀的人和寫的人,感覺良好甚至有點激動,因為,這不僅是寫出一篇自己的文章,也是一種對人生的覺悟。

可是,這個同學的文學科,最後卻以慘敗告終。我不知道原因為何,但是我每次想到,就在他感到文章之美的開始,卻被公開試輾碎了邁步向前的可能。我時常都想:在預科時,他對人生的覺悟,是否真的為他的未來,帶來幸福嗎?如果在社會上不能力爭上游,感覺人生可以有更高尚的意義,真的有意義嗎?還是帶來更深沉的痛苦呢?
(原刊於<文匯報>2009/5/28)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