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論的父母




星期天明報有名人談教育子女的種種,其中一位靠英文吃飯的編輯大人,談自己教育女兒的英文能力,其中一個深具港人特色:女兒四歲前,完全用英文和她交談;女兒到了四歲後,才知道爸爸曉得說廣東話。

編輯大人如此苦心教育女兒的英文,其中一個原因,是他發現,英文不好,難以出人頭地,而他自己在求學階段,克苦自學,日日讀報,很艱難才有今天的成就,所以不想女兒也如此辛苦。

這裡,有很值得深思的弔詭。

究竟編輯大人的成功,是因為英文,還是因為他能夠百折不撓地苦學呢?如果純粹因為英文令一個人成功,老實說,他的位置應該是一個鬼佬,而不應該是一個中國人。他的所謂英文好,不僅是懂得聽說讀寫英文,而是對於英文的規則含意範式都了然於心。這是英文問題還是性格問題?

如果編輯大人是按照自己的人生經驗,決定要令自己的女兒英文好,他是否應該讓她學英文的路,走得更難,而不是更易呢?當然當然,首先要子女陷於苦況,是今天99%以上的父母做不到的。我下大雨帶兩位小朋友出街食早餐,別的父母都覺得「勇」,「淋得周圍濕曬,點算?」點算?難道他們一世落水都不出街?

其次,我老是覺得,香港父母捉仔女學英文,其中一個關鍵是,這玩意很實在,父母可以控制由心,成效也有目共睹。要子女有抗逆力,不是不好,但是姨媽姑姐新年來時,好難話:「亞女,表現D抗逆力俾大姨媽睇睇。」英文就不同了,你自己也可以日日夜夜跟住進度,加大力度,總之,一句講曬:我係QC。

當然,我不知道實際情況,這一切都只是估估吓,但是我還想說的是:多少人,想子女如何如何,實質是彌補自己畢生的抱撼呢?「如果我一早就學好英文,我已經更進一步……」「如果我自幼就懂得保養,我做了香港小姐….不會讓香港小姐淪陷……」「如果阿爸管得我嚴一點,我就做左李嘉誠……」

這些糾纏內心的教仔女情意結,別人很難說得清,理得明。但是做父母的要記住:你的子女生於二十一世紀,他們的處境,和你不同,即使你如何如何做,都彌補不了,你自覺得昔日憾事了。他是他,你是你,沒意思的。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