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角的梅瑟(摩西)




如果你有機會到羅馬一遊,其中一間教堂應該一去(當然,在羅馬,應該一去的教堂實在太多),就是伯多祿鎖鏈教堂(San Pietro in Vincoli)。除了看看這段據說與伯多祿有關的奇蹟鎖鏈外,還值得一看的是由米高安哲羅所雕成的「有角的梅瑟(摩西)」。




為什麼這個梅瑟像會有角呢?就是來自《拉丁通行本》(Vulgate,也有音譯為拉丁文武加大譯本)的。由於《拉丁通行本》在翻譯梅瑟由西乃山下來時,把希伯來文「頭上發光」,誤譯為拉丁文「頭上有角」,這個翻譯的錯誤,造就了這個造型獨特的梅瑟像,也間接說明了,熱羅尼莫的聖經翻本《拉丁通行本》,其影響之廣之深。



上一篇已經談到,在熱羅尼莫之先,已經有不少拉丁文的翻本,因為當時的羅馬帝國,漸次使用拉丁文。但是這些譯本水平參差,結果在公元382年,教宗達瑪蘇一世(Pope Damasus I)委託熱羅尼莫把整部聖經翻譯為拉丁文,而熱羅尼莫也就花了二十年的時候,做好這份工作。



由於《拉丁通行本》首先翻譯四部福音,也是整本書翻譯得最好的地方。不過,今天也有部分學者認為新約的其他部分,熱羅尼莫根本沒有翻譯,是其他人的譯文。



《拉丁通行本》雖然是由教宗委託下成書,但是此書完成後,並不受到歡迎,要到公元九世紀左右,才成為拉丁文譯本的主流,而到了脫利騰大公會議,就成為拉丁教會的法定本,成就其官方聖經的地位。在這段時間,《拉丁通行本》完全取代了希臘文新約聖經的地位,大部分教友,都只會聽到或讀到拉丁文的新約內容,甚至會有錯覺,以為新約是用拉丁文寫成的。



《拉丁通行本》的影響力,要待文藝復興時代,希臘文抄本的重新流行,才漸次退卻,不過要說到退出日常禮儀生活,成為學術研究的對象,就要等到二十世紀,禮儀本地化,大家也不再用拉丁文作彌撒中的語言,才成為事實了。



因此,天主在教會內,有一段很漫長的日子,是講拉丁文的。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