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主的鄉音


雖然是接近二千年前的文稿問題,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當希臘文新約聖經出現後,首先翻譯成的,是古敘利亞文。為什麼首先會翻譯成古敘利亞文?你翻開今天的地圖看看,不難明白。敘利亞地區,與耶路撒冷,非常接近,所以接受信仰的日子也自然很早,對翻譯的要求,也自然早人一步了。


今天仍然留存的古敘利文譯本,共有四本(也有書籍說是五本,但是最後一種有不少爭論),相信最古老的是「古敘利亞譯本」,相信當中保留了二、三世紀的經文文本類型,不過內容只有四福音,而且殘缺不存,況且,它的翻譯方法著重意譯,與另外兩個古敘利亞文譯文以直譯為主,方法並不相信。學者從尋找原文的角度來看,就覺得意譯的沒有直譯的那麼重要了。

另一種重要的古譯本,就是古拉丁文譯本。由於後來有熱羅尼莫的《拉丁通行本》,不少人都誤以為他的譯本,是第一本用拉丁文翻譯的聖經,實情是熱羅尼莫目睹大量胡亂翻譯的拉丁文譯本,深感不當,才全力以赴,力求翻譯出最佳的拉丁文譯本。當時熱羅尼莫向教宗達瑪蘇一世(Pope Damasus I)抱怨,他看到的拉丁文譯本,和抄本的數目一樣多﹗意思是有各種不同的譯法,但是他都覺得不滿意,於是才有《拉丁通行本》的面世。

今天還能看到的古拉丁文譯本,沒有一本是完整的,而且每一卷書卷都不完整。還要留意的是,由於當時拉丁文的傳播,既有向北非進發,同時又向歐洲推進,所以我們看到的古拉丁文譯本,可以分為非洲古拉丁文譯本和歐洲古拉丁文譯本兩個主要的體系,二者有明顯的分別。

還有的是科普替譯本(The Coptic Version,也有譯為苛仆特)。簡單來說,是埃及文的譯本,不過埃及文本來是以象形為主,只是到了公元後一世紀,埃及不同地區的方言,漸漸形成文字。如果要作類比的話,就如我們說廣府話、潮州語、閩南話等等,如果我們本來沒有中文文字的話,就等同埃及當時的情況。有學者估計,那些方言所以會變成文字,與翻譯聖經有密切關係,意思是為了翻譯聖經,結果把口中的說話化為文字。其中一個重要的證據就是:他們的拼字字母,與希臘文幾乎完全相同,只多了七個平民體的字母。

科普替譯本相當多,翻譯的數量多,譯的經卷又多,加上與新約成書的年代很接近,對於研究新約原來版本,在不同的翻譯中,最為重要。

最後略提餘下幾種譯本就完結本文,因害怕大家被各種異國地名弄得頭昏腦亂。在古譯本中,還有哥特文譯本(The Gothic Version)及喬治亞文譯本(The Georgian Version),但最後不能不提的亞美尼亞文譯本(The Armenian Versions)。這個中亞地區的翻譯,被稱為「譯本之后」,學者認為僅次於《拉丁通行本》,是相當漂亮又準確的翻譯。

新約聖經的寫成,源自宗徒反省自身的信仰生活;當這份信仰經驗傳到不同的地域,為了更貼近生活,把聖經翻譯成自己的文字,是很自然的事情,所以即使在書寫不易,羊皮紙不菲的時代,信者仍然花偌大的工夫,做翻譯事業,也是為了從更熟悉的文字語言,認識天主。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