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教化誰


唸教育文憑時,讀到學校有協助學生「社會化」的效能,意思是學生由家庭這個小團體中,要進入社會這個大團體前,可以透過學校這特殊的組織,漸漸轉化自身,更容易適應社會的要求。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校規讓學生明白遵守法律的重要。

到了今天,學校這個「社會化」功能,似乎日漸崩潰。過去學校協助學生「社會化」,是以調節為主,因為由家庭到學校,由學校到社會,價值基本一致,只是做法不同,學校要做的,是把學生的眼光放得遠大,明白與其他人相處,如何保存基本價值。到了今天,家庭所傳承的價值,往往與學校傳授的,截然不同,學校不再是讓學生適應社會的應有價值,而是要「重鑄」學生,例如告訴學生說謊並不是美德。

但是更困難的是,今天社會本身的價值,也不再單一。過去,學校教導學生要腳踏實地,努力才可以成功,可是社會轉型,「發達容易搵食難」的社會獨特現象,在在衝擊學校要捍衛的價值。況且,在教員室中,多少教師在課節之間,悄悄地看股票報價機的畫面,也告訴我們,連學校本身,對這些價值,有多少相信。

於是,學校所謂社會化的價值,變成只有學校才會講的價值,而不再是一個中轉站。最近有朋友的學校,有代課老師參加「香港先生」的選舉,也是一個很好的象徵:究竟是學校為社會教育學生,好好適應未來的社會生活,還是學校本身需要重新「社會化」,學習如何可以在這個價值多元的社會中,尋回自己應有的位置呢?

(原刊於<文匯報>,2009/9/1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