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書


道理上,學校最大的目標是教好學生,所以學生的利益,應該是放在最高的位置。不過,理想歸理想,在實際的運作中,學生的利益,往往在有意與無意之間,被忽略了,而選教科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還記得我唸預科時,其中一位老師就是依書直說。他的教學很簡單,就是課本在右,天書在左,按課本朗讀課文,然後按天書----坊間的參考書----解說。其中一位同學偷偷抄下那本天書的書名,自己買來一本,自此以後,這位同學就自覺學識水平已是教師級別,上課就只是一個儀式了。

今時今日,這樣的教學模式當然不行了,還想照本宣科?只能懷舊一番。不過,正由於教學內容更廣泛,教學形式要求更多樣化,考核的題目往往又要結合生活,這促使教師對於教科書的依賴,更深。以中文科為例,教的課文全都不會在考試卷上出現,而考試卷一年往往不止於兩份,那來這麼多考材呢?如果該出版商的考題資料庫強而有力,鮮有老師不被打動的。

至於學生的教科書是否適合學生使用,老實說,老師離學生時代已經很遠,要他們從學生的角度審視教科書,等同叫警察負責查核市民對警員的投訴,由於立場不同,視野不同,很難會特意選到一本對學生學習最有利的課本。至於價錢問題,會考慮的就更少,凡事不是自己掏腰包的,大概也很少人會關心帳單上有多少個零了。

來年,教育局要把學生用書與教師用本分開付鈔,是一個進步;如何讓不同持分者也可以參與選取課本的過程,就不僅減輕家長的負擔,也是教學相長的一個表現。

(原刊於<文匯報>,2009/12/24)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