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心理)貧窮


友人在網誌留言,覺得學跳舞學彈琴都是「好東西」,為什麼我會扯到競爭力的問題。

我看到此言,即時感嘆:老友,你的女兒不就是有個好老豆囉﹗

最近其中一次聚會,與舊同學閒聊,得悉她的兩個女兒都學琴,隨口問:「考哪一級呢?」舊同學說:「她們不考琴的,齋學。」另一舊同學插嘴:「不考也應該知道自己學到什麼級吧?」「她們什麼曲都會試彈的,有時候在崇拜中聽到的歌,覺得喜歡,又會央老師教的。」「但是,總有彈考試的曲,那就知道自己應該是第幾級吧﹗」

小朋友應該學東學西,原因正如我的友人般,讓子女透過學習,自我成長。所以友人的心中,學琴的重點是鍛練耐性,舊同學心目中,是快樂彈奏,那樣的父母,自然沒有問題了。

問題是,像你們這樣的父母,在我們社會中,是少數。

更多是插嘴那位,心中很多明碼實價,關注的不是小朋友本身有什麼能力,而是在小朋友之間,排什麼位置,所以要知道考到什麼級,知道你的女兒識26個英文字母,但我的兒子已經識ONETWOTHREEFOUR

當然當然,父母未必是100%這樣想,但是傾向上,以競爭為主調的父母,始終佔多數。這可能是社會氛圍的感染,也可能愛得太深而產生「我兒本非池中物」的莫名幻覺,但是我的觀察下,最最具鬥心的父母,是自覺成就不高的父母。

結果,很悲哀,你在街上聽到全英語對答的父與子、母與女,往往是發音不佳,用語不當的「會話英文100句」式父母。因為,他們往往是覺得自己當年當年就是英文不夠好,所以成不了大事。碰上朋友總要子女做秀的父母,往往是當年當年沒有什麼表現的爸媽。

說到底,就是一種補償的心理。我本身體諒這心理,但是亞爸亞媽,這種補償,只是讓你的心靈得到一種即時的慰藉,究竟是否能讓小朋友得益呢?要好好想一想。尤其是萬二分緊張眼前111場的父母,你即使用盡方法令小朋友勝了眼前一仗,也有很大的機會,輸了人生這一場戰爭。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