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與解體

以往的會考中國文學的課文,其中一篇是歐陽修的<送徐無黨南歸序>,文章談到人生易逝,唯有三不朽:立言、立功、立德。在電視上看到高錕教授獲頒諾貝爾獎,不禁感慨人生的不朽與解體。

不朽,很容易明白。獲得諾貝爾獎,這是對個人在某一領域中最崇高的肯定,名留青史毫無懸念,況且高教授的發明,惠及普世,我們今天的電腦操作,全都與他的發現有關,不要說立功,稱為立德亦不為過。

然而,由於老人痴呆症的緣故,高教授對這一切,已經不能明白,更不能感動。從電視的訪問中可見,高教授還知道光纖一詞,但是已經想不起,這實在是什麼。最風光的時刻,卻只見他茫然一笑,從瑞典國王手中接過獎項時,究竟漸次解體的高教授,正在想什麼呢?

對於高錕教授得獎一事,我覺得是生命教育的上佳教材。有別於一般得獎的人士,高教授在自己的人生漸次消解的過程中,得到最大的殊榮,正好讓學生反省,究竟成就是怎樣的一回事呢?成就,是屬於自己,還是更應該屬於整個世界呢?如果自己已經體會不到這個殊榮,自己曾經貢獻過的一切,是否還有意義呢?

香港是一個相當個人主義的社會,談到大我,成年人往往嗤之以鼻,小朋友就只會茫然,根本不明白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可在高錕教授得獎一事上,我們正看到個人的衰敗,不減整體的得益,而人類這個大我,也會感謝、銘記,每一個曾經為「人」而做的犧牲與貢獻。不過,你是否願意像高錕教授般貢獻?還是想自己成果自身享呢?這就是所謂生命的抉擇了。

(原刊於<文匯報>,2010/1/14)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