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上七言對對碰


你能夠把以下七言與所屬的福音聯結起來嗎?

父啊!寬赦他們吧!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做的是什麼。

我實在告訴你,今天你就要與我同在樂園裡。

看,這是你的兒子。看,這是你的母親。

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為什麼捨棄了我?

我渴!

完成了。

父啊!我把我的靈魂交付在你手中。

‧瑪竇福音(馬太福音)

‧馬爾谷福音(馬可福音)

‧路加福音

‧若望福音(若翰福音)

我們談編輯批判,另一個很好的例子,是受難史。受難史是四部福音的核心內容,而基本的敘述內容,各部福音都是一致的,可是在這些大同之下,小異,正好呈現了不同聖史的寫作重點。

在四部福音中,《馬爾谷福音》(馬可福音)在受難史中要呈現的,是被捨棄的耶穌基督,被所有人背叛拋棄,這個耶穌基督的形象,與電影「受難曲」的耶穌較相近。《馬爾谷福音》(馬可福音)所以採用這個角度來描寫耶穌基督,與該書「默西亞的奧秘」的主題有很密切關係,因為在耶穌受苦受難的人性痛苦後,是祂的光榮復活,而《馬爾谷福音》(馬可福音)要問讀書的問題是:你是否接受這就是默西亞呢?這個受苦的耶穌,就是光榮的基督,你明白背後的含意嗎?

《瑪竇福音》(馬太福音)的進路與《馬爾谷福音》(馬可福音)基本上相同,所以我們在這裡不多加解說,但是《路加福音》中的耶穌,在苦難史中的態度,就與《馬爾谷福音》(馬可福音)大不同了。

在《路加福音》中的耶穌,雖然同樣受苦至死,但是作者要突出的,不再是祂承受沉重的苦難,而是在苦難中,基督仍然待人以善。路加聖史筆下的耶穌,較為瀟脫超然,所以在山園祈禱中,祂會出手幫助耳朶被削的人,以奇蹟重新如故,而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基督,還不忘身邊同樣受痛的善心人,願意他得救。聖史路加這種寫法,自然和整部《路加福音》的主題有關;這部福音要強調的不再是基督身份的揭示,而是祂所帶來的喜訊,所以調子是重喜多於苦難,即使在受難史中,也不例外。

《若望福音》(《若翰福音》)又如何?要知道,這部福音是最後出現的一本福音書,所以它的寫作目的,與過去三本很不同。為聖史若望而言,他寫這部福音的主要目的,不再是解說基督的身份和福音的內容,因為這些訊息,在過去幾十年中,已經由不同的宗徒解說了。所以《若望福音》(《若翰福音》)更加偏重神學和禮儀性,即要深入反省基督身份所代表的意義,以及透過禮儀的形式,讓信眾默想反省基督在信仰中的意義。故此,在《若望福音》(《若翰福音》)中的耶穌基督,如同君王一般,回答彼拉多的質問時,你會誤會是耶穌盤問彼拉多,至於在十架上的耶穌,就如同君王在自己的王座上,吩咐自己的臣下如何如何,並且非常禮儀化地完成這個犧牲的祭獻。

故此,同一個事實,可以寫出三種不同的風格,當中的微妙變化,就是源自不同聖史的巧手了,而編輯批判的意義,也在於讓我們更明白不同經卷的內在深意,從而更能領悟天主的奧旨,讀聖言而入主心,就是天人交感的最大樂趣了。

如果你可以領悟四部福音的編寫主旨,應該不用看答案,也做好以上的配對題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