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培訓

        教育改革頻繁,老師如何可以好好掌握這些改革呢?教育局的官員必然祭出的一招,就是「培訓」。新高中課程?培訓啦﹗通識教學?培訓啦﹗普通話教授中文?培訓啦﹗
        要推行新政策、採用新教學模式,培訓當然是成功與否的關鍵,可謂重中之重。可是,那些培訓,真的可以令教師脫去舊人,徹底換上一個新腦袋嗎?過去十年的教改,其中一個特點,就是做前人之未做。很多課程的編排與內容,全香港都沒有人嘗試過,即使有先導學校實踐一二,當中的利害得失,沒有什麼人可謂清楚。可是,課程推出有期,於是培訓也自然匆匆上馬。
        教育局的慣例,是邀請該科目的大學教授來主持培訓大局。結果,情況就如同請舒麥加來指導駕駛學院的師博如何教人駕車。舒麥加駕車,你沒有質疑的理由,但是他能否教曉別人如何教人駕駛呢?誰也不知道。大學教授對自己的專業當然瞭如指掌,可教師不是要皓首窮經,而是要把孔子的說話解給那群青春期的毛頭聽,本來就是兩個世界的事情,可「培訓」一詞,就把二者自然結合了。
        曾經有一位教師抱怨:第一課培訓課後,幾乎就不想再上。不是導師不專業,而是太專業了。那位導師負責教授語文與電影的教學單元,他一開場就播剪接好的一段片子,技法高超到眾教師目瞪口呆,然後導師說:這段片子,單是版權費,也要十萬元了﹗
        朋友說:我是教師還是製片?
        因此,當學校告訴身為家長的你,老師都受過有關的培訓時,學校能保證的,只是自己的老師都吃夠了苦頭,至於是否有足夠的教學能力,誰曉得?
(原刊於<文匯報>,2010/5/27)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