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少兩句

        在科學館的洗手間,一位爸爸與七八歲的兒子,各自站在一個尿兜前,爸爸說:「你睇住個邊,唔好掂到……疴完要洗水……記住擦手……出到去係門口等……
        看你兒子的模樣,已經七八歲,又不像是智障的,不用逐個step發指令吧?回心一想,自己又何嘗不是會這樣。
        說實話,這些指令會出口,並不一定是指揮兒子的行動,而是一種慣性,背後則是不放心不安心的心理障礙。
        兒女漸長,我經常都提醒自己,不要事事都作提示。如果我們覺得港孩就是什麼都不懂怎樣做,凡事都要服待的典範,那麼他們的背後,必然有一個凡事都指揮他怎樣做,什麼事都要服待他的港爸或港媽。自己就要有信心,讓子女每事皆試,而不要先驗地認為他們做不了。
        況且,想清楚,如果七八歲的子女真的要你逐項提醒才曉做,你要處理的問題就不是不懂處理生活瑣事,而是智商檢查的問題。既然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事情,都是一個智商正常的小朋友可以處理的話,你不斷發聲又有何意義?
        不斷發聲的好處,是父母自己安心一點,因為自己會覺得提點了小朋友,而小朋友按此行事,你又在控制感上獲得滿足。
        但是請注意,代價相當高昂。長期煩音入腦,小朋友習慣性踢一踢郁一郁,日久養成「反正做漏什麼都有家長指引」的心態,都可能源自你無意識的呢喃指引。
        做父母是不用容易的,特別是在今天社會,要學曉不做什麼,從而忍得住不做,才是真正修為到家。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