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親子活動變得有效?

        親子活動不一定要有效能,而要發揮效能,很不容易。
        話說我家往科學館,剛巧碰上有關愛恩斯坦的展覽,而在展覽中,共有三組電視動畫解說愛恩斯坦的理論。太太很認真地看了,但是完全不明白。兒子也很有興趣地看,同樣不明白。
        本來,親子活動就此完結,不過,因為媽媽參與的緣故,令我明白到,要令活動變得具學習意義,需要具備以下的條件:
(1)   有向上傾向的家長:也就是說,對活動有參與感,想自己從中也有得著,而不是為參與而參與。媽媽完全看不明白後,並不是讓相對論隨風而逝,反而努力地在家中找相關youtube片段,希望自己明白多一點,為什麼愈近光速,時間會愈慢等等問題。媽媽不僅是為了兒子,而是發自內心的求知慾,總覺得人家說的道理,自己不可能一點都不明白。許多父母參與親子活動,都只係拋個身出來,靈魂往往缺席,不要以為小朋友閱歷不足,察覺不到,他們很容易感覺到你心靈的溫度。
(2)   具備某些專長:在此事上,就是要有足夠的英語能力。Youtube固然什麼片子都有,不過有關相對論的,十居其九都是用英文說明。理論已經好難明,還要用外語?沒有足夠的語文能力,一早打退堂鼓。在不同的親子活動中,家長本身的能耐,往往也影響其成效。
(3)   有時間:媽媽的求知慾固然是她尋找答案的動力,但當天是星期六,並且是四天假期的第二天,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沒有空閒,又那有興緻做此等唔等駛的事情呢?
(4)   有對象:對牛彈琴或明月照坑溝是我等父母日常生活經常遇上的事情。即使你覺得活動多有意義,多有內涵,如果小朋友沒有興趣,親子活動中沒有了子的一部分,自然什麼也不用說下去了。今回好幸運,兒子陪伴媽媽,又努力聽講,似乎真的有做天體物理學家的樣子。
所以,成功地發揮教育意義的親子活動一點也不容易,當晚我家就有一個對照組:我和女兒同樣有參觀愛恩斯坦的展覽,那麼,媽媽和兒子在電腦前又看又傾之際,爸爸和女兒在做什麼呢?答案是:在看有線電影台的「新娘愛鬥大」,並且咭咭笑過不停﹗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