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未來的監督者



        <為了一個正直的未來>中,楊照談到女兒測驗時,答上一個正確的答案,老師卻說是錯誤,並且在跟老師討論後,老師仍然擇錯固執。
        於是女兒問楊照:「下一回考試如果有相同的題目,我可否在明知自己正確的情況下,答老師要的答案呢?」
        楊照的思考與我們的進路截然不同。他不是想當下的分數也不是想應對老師,而是遙想未來。在教育子女作選擇時,其實是把自己的人生觀傳遞給子女,今天自己採用那種的態度,「那麼未來等妳長大了,妳自然會用同樣這套原則來看待我、評斷我所做的事。
        因此,楊照覺得,自己如果要做一個正直的人,不僅在當下,還有在未來,他必須讓女兒明白,今天的父親,是期望正直的人。唯有如此,到了父親老掉、朽壞、傾斜時,「妳會是我未來生命中最重要的監督者」。
        我們都會期望子女成才,但是那些才,往往都是外在的。自己做不了醫生,期望子女成為大國手;自己英文不夠好,期盼子女在外資投行侃侃而談。這種超越,是身份的變易多於把子女視為一個完完整整的人。
        楊照的寄託,卻是人格上的成熟。這不是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是希望子女在未來成為一個有品格、德行的人,並且能夠在未來,指正自己。把自己的心血傾注到子女身上,也堅信他們會成為比自己更好的人,這份感情,我們有多少人曾經敢夢想過呢?況且,這是一種謙遜,對生命的敬意,因為他不是把這種尊重放在未來才呈現,而是對着今天正在讀小學的女兒,已經表露出來。
        楊照的文章,提供了一個很重要又特別的訊息:我們有多少人,願意以平等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子女。在我們的眼中,小孩子是由自己塑造,但是楊照卻再進一步思考,塑造小孩子的同時,其實是打造自己的未來。他願意把眼前的小不點視為未來的諫友,那我們呢?

留言

匿名說…
知易行難啊!老兄!

人是群體動物,很多時不由自主受制於一時一地之文化。掙脫這個樊籠並不易為!相反,投身其中倒充滿安全感,最低限度呃餐飯也較容易,同聲同氣嘛!

大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