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爭朝夕


        你今天拿自己和別人比較時,採用什麼時間單位?
        這樣說好像摸不着頭腦。我用例子來說明。你暗暗地拿自己的工作成就與其他同屆大學畢業同學相比,會說「我這個月賺三皮野,佢呢個月得兩皮」,還是「大家工作了五年,他已經升職,我還是做阿四」呢?
        如果你是後者,你的比較時間單位,是以年計。
        再老一點,你會以十年計。「當年畢業時,Simon考全級第一,幾風光,想不到今天會……」對,當你的基數愈大,你對於得失的比較,用的時間單位就愈大,因為大家都明白,贏了九鋪不一定就叫做贏,第十鋪可以清袋,所以不用太快下定論。
        如果你認同以上的道理,請你也採用五/十年計的角度,思考自己小朋友的成長。當然,香港絕大部分家長,都不會這樣想。
        例如,幼稚園留班逐漸成為最新的潮流。原因很簡單,因為某些生於年尾的小朋友,如果按時入學,往往成為全班年紀最細的。為一個30個月大的小朋友來說,彼此相距半年,在能力上是有很大的距離。因此,愈來愈多父母關心這個距離,就希望自己的小朋友不要在班中做小的,要做大的。父母,就是以月為時間單位,比較自己的小朋友與其他小朋友的能力。
        又或是,當小朋友一歲都未能「站起來,去吧」,就開始有壓力,並且變成以星期計,翻閱各大文獻,看看54星期仍未能走跑,有何妙法可施。又或是,11個月大就識講什麼什麼。父母,就是以星期為時間單位,來審視自己小朋友的能力。
        不是要指責各位父母,我都經歷過這個階段:你心裡總有一個小算盤,或是一個時間表,來評價自己的子女,並且為之開心與着緊。這為香港的家長來說,很難避免,也不一定要避免,因為問題不在於你衡量,而是這個時間單位的大小,而今天的傾向,是愈來愈細的單位。
        不如,試試用五年做單位呢?我們看看,大家的小朋友,誰五年都不懂得叫爸爸呢?既然五年後大家都懂得叫爸爸,就算你個b七個月大就識叫,又或是15個月大都叫「他他」,又有何干呢?
        以上的話,是一個有子十歲的父親,對大家的忠告。

留言

匿名說…
香港父母想自己的子女什麼都「多快好省」:
懂得多、學得快、享最好、省資源

有時會反問:乜都要快,快D死好冇?快D老好冇?

大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