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專業地專業,倒不如專業地不專業


        唯獨女兒放假,沒有了哥哥作玩伴,老爸自然要替更,替了兒子的位置。結果兩父女去了打羽毛球。我對羽毛球的認識,停留在開波與接波,不過女兒有興趣,就爸隨女便了。
        女兒老是開不了波,我便忍不住要教導她,什麼高d、低d,然後又捉手試開,又示範表演。漸漸,女兒沒勁了。回心一想,放開一切,由得她開不了,就哈哈大笑,開得了,就胡亂拍擋。氣氛又回來了,女兒也變得興致勃勃地打起來。
        這個「回心一想」,想的是:我究竟是誰?我來這裡是做什麼?我不是羽毛球教練,我不來這裡教波,同樣地,女兒不是學生,也不是來受訓的。
        雖然大家都唾棄「終身學習」這口號,但是這種思想,在不知不覺間,已經被我們buy了。做父母的,愈來愈少機會,無拘束地和小朋友玩。這不僅是自己忙碌和無時間,而是我們已經忘記或忽視了玩本身已經很有意識。即使親子樂,有多少父母會與子女玩躲躲貓之類的遊戲呢?很容易,父母都會提議一些有意義的活動,然後就由參與者變成了指導者,去玩,都要賦予目的和評價成果,這不是我們在工作上最厭惡的事情嗎?
        這個問題,最能突顯是帶不帶年幼子女到外國旅行這課題。我覺得,帶與不帶都有其理由,但是我對於賦予小朋友去旅行深刻意義(或深刻無意義),一概反感。去玩就去玩,駛唔駛咁有意義或咁無意義?你自己去旅行回來,是否又要反省一下,自己去酒店hea左一日得到什麼體會呢?
        無論你hea得有沒有意義,這是否會影響你下一次去旅行的決定呢?
        所以,與小朋友去玩,請專業地玩,而不要扮不專業的教練,更不要為玩定下目標和成功準則。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