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頭唔到岸


        在大家樂,一個女兒把手伸入自己的裙底,搔來掻去。坐在對面的父親見狀,咆哮:「妳在幹什麼﹗妳知不知醜呀﹗把手伸出來﹗妳知不知道,不可以這樣做呀﹗」
        小女兒兩眼紅起來,一臉茫然,因為她應該只有兩歲。
        坊間很多以父母成功栽培子女的書籍,大受歡迎,遠的有《哈佛女孩劉亦婷》,近的有《虎媽的戰歌》,都相當受到觸目,不少人都希望取法其中,以達到同樣的效果。
        我先不要談這些方法本身是否正確等問題,畢竟不同人有不同的觀點,同樣是兒子在校被人欺負,有家長認為帶律師到校與校長探討什麼應有此報是最負責的父母,也有人對兒子說:「自己的場子自己找回來﹗不然你活該被人欺負。」這是價值取向的問題。
        我想說的是,當我們的社會熱衷於討論什麼方法可以令一個兒童變成某種模樣時,忘記了在方法以外,還有三個因素:父母本身、孩子本身和時間。
        一個方法是否好,不僅在於方法本身,還有誰實行,及實行在誰身上,以及什麼時候作評價。
        開首的故事,問題不在於父親的咆哮。如果坐在他對面,是十八歲的女兒,而且她已經屢次如此不雅並且沒有自覺意識,父親想在大庭廣眾以羞辱的方法提醒她,未必是最佳的做法,但是至少是make sense
        至於一個兩歲的女孩,你對她有什麼期望?她連自己是男是女,還是處於模糊的階段,還要掌握私隱部分、公眾禮儀、女生舉止等課題?
        難道這位父親真的不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一個兩歲女孩嗎?只是,許多父母都不願承認再忘記了,自己都是一個有血有肉有脾氣有偏見有過去的人。這個父親反應那麼大,我想一定有自己的往事,不是別人可以知道的。但是,你帶住自身的過去來教育子女,而子女又不明白你的身世,許多時候,接收到,是截然不同的訊號。
        正如這女孩,她只是想哭,不是因為自知舉止不當,而是爸爸無端大發脾氣,她覺得很沒有安全感而已。
        方法是重要的,但是它只是一部電話,如果沒有正確的發話人和接話人,它的訊號多強,接收多清晰,都只會是:「對不起,你搭錯線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