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社會


        究竟養育一個小孩子,是否需要四百萬元?
        我們的社會很喜歡問這個問題,卻沒有人問:培育一個小孩子健康成長,要花一萬小時嗎?

        有一本書叫《異數》(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用統計方式說明各種成功人士都是在自己的專業內,花上一萬小時以上,才成就超凡,所以中文的副題干脆叫「超凡和平凡的界線在那裡」。

        當然,這樣的書,或者說,這樣的思想,不會在香港受到家長歡迎。原因很簡單,更多家長,即使已經成為父母,卻擺不脫消費者的心態。什麼是消費者的心態:我付款,什麼都可以。

        小朋友讀書不好?我付款去補習,就可以變好。

        小朋友競爭力不足?我付款去學這學那,就可以增值。(請注意,我們把教育稱為自我增值,這個比喻本身就是把本體視為八達通,而學習就是那「嘟」一聲)

        正如我們去playgroup,就是典型的「錢解決問題」的行為。所謂playgroup,就是給錢入場,保證有一群bb和你那個bb一齊而已,而實質上,你是可以去聯絡自己認識的bb一起玩,只是,這樣做,比較累,又比較沒有消費感。要知道,有消費感為我們這個都市來說,是很重要的,不然,女士已經爆滿的衣櫃中大量從沒有穿過的衣服,從何而來?

        不是人人都可以隨遇而安,不計算金錢在養育子女上的重要。不過,我們這個社會,某一種聲音太強烈了,大家不要聽到音樂就跳舞,這曲調,可能是引領老鼠衝進河裡淹死的那一首。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