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還是靠害?


        剛過去的「星期日明報」,有一篇文章,做父母的真的不可不看,就是趙永佳所寫的<告別IB,追夢吧﹗>
        趙永佳夫婦寫自己培育兩個兒子的文章,已經有好幾篇。在他的筆下,他的兩個兒子都不是很上乘的讀書材料,所以文章不是什麼「哈佛女孩」的成功經驗。在<告別IB,追夢吧﹗>中,談的是大兒子已經16歲,一直以來都熱衷於足球,但是到了學業與足球不能兼容時,父母的做法,是想方設法,讓他可以繼續尋夢又能繼續讀書。結果找到去新加坡,就可以繼續尋踢青年隊又讀到書。
        這樣的父母真的難能可貴,因為:
(1)   今天的香港父母很喜歡「培育」子女,但是這個培育是按父母的標準來培育,而不是以孩子為中心。父母覺得讀名大學很威風,於是子女就要是學術型。父母自己的人生沒有可能性,因此就要子女也「腳踏實地」了。我佩服趙氏夫妻,在於他們也知曉,兒子未必是超卓的足球員,但是他喜歡足球,於是他倆都盡力讓他有機會。
(2)   今天的香港父母的「培育」考慮,往往都是很功利的,而在這種心態下的操作,其實是身教子女,做人要功利,所以就是一早打殘了子女的可能性。我們這一代的人,已經為現實摧殘到無倫,何苦要自己的下一代,繼續這種生活呢?
(3)   讓子女走自己的路,其實最艱苦,是父母那種要放手的心態。太多父母帶住「世界好危險」的態度來「培育」子女,往往沒有發現自己才是最危險的那一個。我覺得,趙家長子無論未來的發展如何,他已經得到最重要的一樣東西:重視與愛。
當一個小朋友在成長的過程中,學會了自己是有意義有價值,他終歸都會有自己的路的。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