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選教宗談起(毒舌版)


       做天主教徒真的不容易。自己的教派推選掌教,才發現自己對此事的來龍去脈一無所知,特別是人家問你為何不是民主選舉時,更覺得無言以對。真的,我們的教會歷史太悠長,我們的神學太複雜,因此,一切都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明白,而且,往往也不止一個說法。
        以下的講解不是真理,如有錯漏請指正,但是,至少可以讓大家不用被O嘴。
        所謂推舉教宗,其實是有幾層含意的。首先,教宗其實是主教,不過羅馬主教就自動過戶成為教宗,而在神學上,正如伯多祿是「宗徒之長」,教宗也不過是「主教之長」。他成為教宗,因為他在主教之中,與主教們的共融。這份與普世主教共融才是教宗之為教宗的條件,而今時今日呈現這個共融的方法,就是透過樞機主教的推舉來呈現。
        從神學上理解,這種推選也不過是有形教會的表達;要知道,伯多祿成為宗徒之長,不是其他同學仔選他出來的,而是耶穌揀選他。所以,教宗的真正按立,是天主。只是超越的一面必然要透過有形的標記來表達,所以才有選舉這回事。(希望你明白我在說什麼……)
        所以,羅馬主教不會是民選的,正如其他主教也不是民選的;按現時的法規,三個主教可以祝聖一位神職成為主教,正是這種主教共融的另一種表現。
        不過,梵蒂岡國的國家元首,其實是可以民選的。讀社會倫理時,看過一篇文章,建議把教宗與梵蒂岡國元首兩種身份分開。教宗所以是國家元首,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而不是信仰的原因。如果有朝一日,真的把二者分開,元首是可以普選的----問題你是否梵蒂岡國民。
柯神父那篇文正正是和這一點有關。如果普世主教共融是信仰上的事,我們是否仍然透過國與國的建交模式,去解決中國教會的問題呢?
        還有一點觀察得著:教會與世界仍然是走得很遠,也不知要說教會不理解世界,還是世界不理解教會。例如開明和保守派的劃分,先不說這二分法是否成立,但是在教會內,開明和保守的界線是在梵二。支持梵二改革的叫開明,想走回頭路的是保守,而不是支持同性戀、墮胎等課題。關於這些課題,沒有一個樞機不保守(也許美國除外吧?),且不說教會傳統訓導的問題,只要想想,全部樞機的青年時期,都不會早過上世紀的六十年代,你還指望什麼?
        真的要分黨派,倒不如說是歐洲派與非歐洲派的對抗。歐洲處境與非歐洲處境的教會所面對的問題非常不同,大家的觀點自然各異。所以,我覺得方濟勝出,關鍵是他意大利裔的身份。
        方濟上場的處境,有點像若望廿三;希望他也是先知性的教宗。那麼,就刺激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