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圈


        按照《性、謀殺及生命的意義》一書的解釋,我們成年後減少與朋友的互動,是由於資源分配的,我們把好東西都留給自己的下一代,所以就沒有時間再到酒吧繼續拚酒,或是在星空下聊天,等等。我不知道這書提供的原因是否屬實,但是現象就確實存在。
        我倒有一個不是這麼演化心理學的解釋:人長大了,明白什麼人值得你花時間,什麼人不值得,所以不會再輕易把自己的時間和金錢,花在所有朋友身上。就如同《發條鳥年代紀》中的主角岡田亨的交友觀:把人分為在自己的圈內和圈外。在圈內的人會引起自己真實的反應,而圈外的,即使在現實中有所互動,實則是無所交往,不會引起自己的真實感覺和關注。
        我自己認同這種模式,同時也覺得,不少人正是把圈內與圈外搞渾了,所以人際關係有麻煩。我們很容易把本來屬於圈外的人,當作自己應該關顧的對象,例如每天見的時間比家人還多的同事,實際上,他們不過在工作上與你遇然地相遇,與一起坐在M記長桌兩旁的陌生人,並沒有什麼分別。當然,坐在長桌的陌生人也可以攀談,並且在某種機緣下,成為真正互相認識的人,但是長桌兩旁,還有很多個不同的陌生人。
        離開了長桌,即使剛才那位大嬸多令人煩厭,你也不會再惦記他。為何要在半夜時份,仍然為一位同事的一句話而氣憤到失眠呢?
        把自己的圈子理順,會更容易過自己的人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