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積分咭

        讀書是香港父母極為憂心的一回事,因為大部分父母仍然保持一種過去的習見:大學學位是進入上升階梯的入場券。為八、九十年代的人來說,進了大學就天下太平,人生就走上坦途了。
        這在八、九十年代,是事實。在那個時代畢業,即使你沒有什麼野心,要找一份能夠平衡生活開支的工作,不難;幹上幾年,不難升職再發財,生活就進入坦途,從階梯向上移,只視乎你可以移到多少格。
        許多八、九十年代開始投身社會的人,後來就成為父母,然後就採用自己年代的觀點來看90後的子女。不少父母覺得:如果我當年入到XX大學;如果當年我英文再好一點;如果當然我讀XX名校,今天的自己,就不是這職位、這個社會地位、這種狀態。
        於是父母努力「培育」自己的子女,努力要進好的學校,並透過每次考試的比較,確定自己的子女,更有競爭力,相信他終於可以成為大學生,改變自己的人生。
        可惜的是,到了今天,大學學位已經由入場券,變為積分咭。正如我前陣子在誠品買書,買夠了一定數額,店員奉上一張積分咭,著我一年內要消費多少多少,就可以獲得真正的會員證。
        這也是今天大學學位的困境。不像往日的大學學位幾乎可以即時折現,今日的大學畢業生,往往要賺取只比最低工資稍高的薪金,然後再繼續「進修」,也就是要繼續付錢,正如我的積分咭要繼續消費,才有可能真的有入場券。
        一個大學學位要學費18萬,一個碩士學位由10萬到20萬不等,再計入讀書所付出的機會成本(月薪5400 x 48[四年大學的時間])90後的入場券代價,也就是5070萬。
        要記住,這只是入場券;更不幸的是,今時今日,這入場券已經大大貶值。自己所認識的年輕人裡,讀了碩士也找不到工作,不能說多,卻不是絕無僅有的。
       當然,今天的父母往往都願意也有能力付出這些金錢,但是我更想指出的,這個更漫長、更競爭激烈、更大失敗率的「培育」過程,帶來傷害的風險更加高。舉例來說,以往讀會計,即使是高級文憑畢業,仍然能夠在畢業後找到不錯的工作,雖然工時長,但是人工卻不錯,而且往往在幾年間就有晉升機會。到了今天,當你讀畢四年大學,會計工作的人工也不過一萬出頭,而不考得會計師牌,根本就沒有可能真正地開展事業。讀得一個專業尚是如此,更不用說其他學科了。

當然,有父母認為,這個代價仍然值得,但是我自己卻傾向放鬆一點。一方面,我不想子女的學習,仍然走職業培訓的老路;另一方面,既然這不再是一條穩當的坦途,我又何苦這麼積極地推子女上路呢?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