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底層生活》

        如果要我本年度只推薦一本書,我會推薦這一本:《我的底層生活》(Nickel and Dimed: On (Not) Getting By in America)2001年出版,女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克(Barbara Ehrenreich)所著。
        作者本身在低下階級的家庭出身,父親是礦工。不知道中間經過多少努力和機遇,作者成為生物學博士,同時也是一位作家,中產階級的表表者。偶然地,別人建議她以體驗方式,嘗試寫一本關於美國底層勞工生活的書,她就決定身體力行,離開自己的生活,以匿名的方式,到別一個地方,應徵最底層的工作,目的是要看看,幹這些工作,是否可以養活自己:有吃和有住。
        作者一共到了三個地方體驗,第一次任餐廳侍應,第二回在老人院外加清潔女傭;最後在沃爾瑪的女裝部賣衣服。
        這本書很觸動我,看的那個星期,一直都心情低落。最初,我滿心覺得自己為書中那些活在底層的人傷感。這些活在美國勞動人口中最底層的人,賺取的金錢比香港的最低工資還要高的五至七美元時薪。但是,在第一份工作中,作者發現大部分的同工,都沒有一個正常的居所,甚至有不少人是住在車上。因為他們都沒有辦法可以儲起足夠的錢,交付一個月的租金與上期。又如在第二份清潔女傭的工作裡,不同的同事有不同的現實殘酷問題,例如是肚餓(工作六至八小時重度勞力工作,只吃半包百力滋)、傷患(工作中意外扭傷足踝)以及情緒問題等等,公司經理的口號是「用工作撐過去」,就是廣東話中「得閒死唔得病」的斯文版了。至於第三份工作,更是無間地獄式的折磨:
    所以對大多數來這裡(沃爾瑪)購物的女人而言,購物最棒的地方就在於:她們可以表現得像乳臭未乾的小孩,不管購物車裡大嚷大叫的嬰兒,把東西四處亂丟,然後讓別人來撿。而如果衣服不是井然有序地排列在那裡,這麼做就一點也不好玩了(不是嗎?)。所以,這就是我發揮功能的地方,我不斷重新為顧客創造出整齊秩序,讓她們可以使勁破壞。(225-226)
        這些都是痛苦,並不是什麼形而上的痛苦,而是實實在在,難以過活之苦。但是我再讀下去,就感受到,這不是我感到沉重的主要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如果我由中產生活墮進低層,只怕我就沒能力活下去。
        作者就是這樣的例子。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徹底崩壞中完結的。當天晚上,由於同事缺席,她一個人獨力照顧近二十席桌子,又遇上非常難纏的客人時,她終於撐不下去了,就此走出餐廳,長揚而去。
        問題是:作者可以長揚而去,回到她的中產生活,但是真真正正的底層勞工,他們只有繼續繼續繼續下去……這才是整部書的一個重大的張力。作者一再強調,自己實質上談不上體驗別人的生活,正是因為她可以隨時抽身而出,回到自己的階層中,但是真正的人卻不可以。底層生活固然可怖,但是更可怖的,是它的吸力,把一個人完完全全吸乾,再也沒有翻身的機會。
        為什麼香港的中產那麼害怕不穩定呢?我想,因為我們潛意識中,明白自己的「地位」只是水中浮萍,只要一個不知名的大浪湧來,一切都會失去,而且是我們沒有能力應對的。為正在底層的人來說,作者發現,真正呆在底層的人,反而能夠找方法應對自己的處境,他們會接受幻想,認為自己有一天可以離開這處境。但是,作者知道自己不可能有這種幻想。如果像作者這樣的人由中產被打下去的人,再沒有幻想,要一直撐下去,很難。

        就是這種叫人驚悚的感覺,才是這本書帶給我,最深刻的感受。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