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身上的複利效應

        多年前林行止就寫了一篇長長的文章,談到複息的威力。如果我們一直儲蓄,而又有五厘七厘的利息,大概由第六年開始,複息效應就會出現,財富的累積會明顯加快,並且愈來愈厲害。
        後來,黃子華在「兒童不宜」中也談到這個世界第八大奇蹟,叫大家不要讀書,把幼稚園的錢拿出來「利叠利」,待人家大學畢業,你就可以退休了。
        我想,這效應也可以用在父母與子女相處上。
        父母和子女的互動,其實就是一個「塞錢入佢袋」的過程,問題是塞了金牛還是冥通。這不僅是口中說什麼,而是小朋友真真正正接收了什麼。也許你在認真的時候,會很清楚地說自己很愛他,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卻經常說「你咁蠢,早知唔生你啦」、「人家小芬讀書多好,妳有人家一半好我都心足了」、「你唔聽話,我唔要你」。這些,極有可能是存進小小心靈銀行的真金白銀呢。
        當然,一句半句不打緊,開開玩笑也不是問題,只是什麼類別的東西愈發存進去,終有一天,它們不再需要你的投資,變成會自行繁殖。一個小朋友從小就會比賽中過日子,即使父母在每次比較都說,不要太計較勝負,可到了某個臨界點,這小朋友就免不了成為鬥足一世的聖鬥士了。
        也許不是由父母直接存進的,也可以是學校的大量存款。自己所認識的朋友裡,不少由某幾間名校畢業,總是擺不脫一個詞:比較。可以推想,就是因為生活在一個日比夜比的天地裡,聚沙可以成塔,才鑄就怎樣的性情。
        小朋友雖然不是銀行戶口,也正因如此,你放進他們心中的東西,更不容易計算,而當效應已經開始後,要再改變,難,難,難。不少父母感慨子女到了青春期,好難搞,當中,多少是多年投資在他們身上的結果呢?只是到時候派利息給你。
        小心投資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