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就在歷史內

        還是中學生時,讀世界歷史,讀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英國首相張伯倫與希特拉簽定「慕尼克協定」,把捷克賣給了德國,竟然在回國時,受到盛大的歡迎,全部同學望住書裡面的黑白照片,看到揮手的張伯倫,都覺得不可思議。「點解會咁既?」對於我們這群呆雞,老師氣定神閒地說:「因為當時的歐洲相信,不打仗是最最重要的,他們都自己騙自己,只要願意讓步,總有和平的。」
        對,就是袋住先。張伯倫這樣說:有和平,你要唔要?群眾夾道歡呼:「要﹗」
        最後點,大家都知。
        真的,我們需要認識歷史,因為鑑古知今的最重要之處,在於當你身處於歷史之內,其實你很難有正確的認識,因此也不容易做出具歷史幅度的選擇。你往往只是從自己的生活出發,正如當時的英國人,他們一想到打戰,就想起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死去的親友,以及艱苦的生活,所以他們寧可做小小的讓步,都不想再打仗。如果他們可以像我們這樣,跳出生活,從更長更闊的因果呈現的角度來看,就會明白,如果當日願意犧牲,就不用有這麼多的犧牲。

        政治的寒冬已經臨近,你當然可以穿多一件衣服,懶理外在溫度的改變。只是,如果有一天,進入絕對零度時,你再想溫度重新升上去?正如希拉特進佔波蘭時,英國終於懊悔了,結果,就是一場世界大戰。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