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

        去年我自己選Barbara Ehrenreich《我在底層的生活》(NICKEL AND DIMED)為年度好書,而今年的書就是這本《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The Virtues of the table: How to eat and think),作者是Julian Baggini
        去年《我在底層的生活》是因為感動,這本《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卻是因為思考。這本書,其實是有關倫理學的哲學反思,但是作者從飲食的角度切入,「食正」今天倫理學的思考主流,就是規範與自身的微妙關係,因此讀來是趣味地思考,或是思考得好有趣味。
        本書分四部分,沒有必然關係,反而是四種不同的取向,而我覺得最直接最貼身的是第三部分「不要這樣吃」。這部分討論的德行問題,其底蘊是亞里士多德,但是擺在桌上的問題是:吃自助早餐時,偷偷帶點東西走,可以嗎?
        書中沒有說明背景,其意思該是:在歐洲旅行,自由行往往都是B&B,即是有床睡,第二天起來有早餐吃,而不少都是自助式的。作者就是要問:在這種情況下,吃飽了,拿一點走,其實東家也沒有什麼損失(特別是連鎖式經營),自己是否可以這樣做?
        如果按規範倫理,我們或從義務論認為不可以,又或從效果論認為可以,都是從規條的角度思考。作者卻指出,品格可以透過後天的鍛鍊,形成一種高尚的品質,而日常小事,實際就是打造品格的原料。人活著,不僅是活著,也不僅是不犯規,而是要活得更美好和高尚。故此,我們在小事上該如何,應該先思考:這帶領自己走向什麼方向。
        作者隨之分析吃自助午餐的「攻略」,發現不少人都是以「吃得更多」為目標。但是,這本來是原始人的飲食策略,因為他吃了這頓不知何處是下一頓,所以「更飽」是飲食目的。那麼,我們今天為什麼還要這樣做呢?
        最後,作者提出「美德」和「惡習」兩個觀念。我們「吃得冇品」,不是瞬間鍊成的,而是朝朝夕夕,不斷不加思考地不斷貪饕而演化到以亂食為樂;同樣地,要吃出一個有品味有質素的飲食態度,就要由這一頓飯開始。作者以食為喻,更想指的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不是小事,因為它們日月累積,就鑄成了你自己。
        所以在談到「節食」這問題,作者引述的研究報告叫每一個戮力減磅的人心灰:「四年來增加的體重的一個最佳預測指標,是研究開始前的幾年間靠節食減去的重量。」
        為什麼會這樣?原來,身體的自我調節系統,遠比我們想像中複雜巧妙,因此你進入一種叫作「節食」的生活狀況後,它會自我調節到這為常態;到你回到「常態」後,它又會加速讓你回到你常態時的常態體重。
        作者藉此要說的是:即使是身體也不能任意擺弄,真的想減重,由自己的飲食細節改變,自己審視自己吃多了什麼,如何減,這全都是關乎你自己的生命。希望找到一套標準放在自己身上,就能達到目標,可能帶來你想不到的結果,正如銳減反得增肥的道理。於是,在德行修為也是一樣,需要的是你自己的審視,以及長時期的修正,逐步培養,那才是真正的自己。

        這裡先談第三部分的部分內容,容後再介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