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靜制動

一、
        今早起來,兒子穿了整齊的運動衫上學。
        終於理智了。
        去年九、十月,老爸發現兒子背上書包後,手上還大小二袋。
        「為什麼要帶這麼多東西?」
        「運動褲和波鞋。」
        「學校不允許穿運動服上學嗎?」
        「准。」
        「那你為什麼不穿,要帶這種多東西,又要換衣服,多麻煩?」
        「啫啫啫,呢個係電話錄音,你可以係啫一聲之後留低說話......
        糾纏了好幾回,終於弄明白:原來只有FORM ONE仔可以穿運動服上學,所以你一這樣穿,人家就知道你是FORM ONE 仔,並且會受到某程度上的揶揄(這一點我有點懷疑,但是兒子是這樣堅持)
        既然如此,即使我深深覺得,這樣做是自己搵自己笨,但是也由他而去了。做人家老爸十二年,我學曉了一個道理。經驗才是真正的人生導師,言語只能夠是輔助。
二、
        今早起來,女兒不再找襪褲,正正經經地穿學校的長襪回校。
        學校規定,十四度或以下,可穿襪褲。但是,不知道那條筋抽了起來,女兒非常熱愛穿襪褲,老是找機會穿。看到電視上是十六度,唸唸碎「其實新界低兩度」,又去穿;起床後唸唸碎「其實都唔係好覺」,又去穿。又試過,好想穿,卻沒有在晚上先準備好,結果明明要出門口仍然在翻箱倒篋,幾乎走了校巴。
        那麼偏執,突然間,沒有任何預告和徵兆,就如同大雨不知什麼時候停下般,就此消失了。即使今早的溫度,可以這樣穿,女兒也沒有什麼考慮,自自然然地,上學。
三、

        生活習慣,反躬自省,要改變從來都不容易。觀念總會左右我們的決定,慣性又會強化錯誤的行為,要更易往往很花氣力。正是由於成年人明白這道理,看到小朋友做得不好,往往加倍肉緊,恨不得即時變化。其實,小朋友既與我們有同樣的困難,又因為年幼,改變的能力比我們高,只要他們終於看到事情的關鍵。不然,即使行動改了,卻不明究竟,往往破壞感情又沒有真實的體會,還不是在徒勞?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