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很重的望子成龍

        間中有朋友會感慨地說:「你真睇得開,由得小朋友發展。」又或是:「吓,乜你都會緊張功課的?」
        我想說:誰不期盼子女成龍成鳳呢?只是,我自覺較「精明」,對於成本價,有點遲疑而已。
        我們的年代,成材就只有一路:讀書。你有學位你就成材,有前途,出人頭地了。到了我們這一代做人家的父母,不少人仍然帶著這觀念來培育下一代,於是不論子女的材料質性如何,都把資源投進學業成績裡,希望他們讀到一個學位回來,可以踏上出人頭地的一天。
        由這個終極目標逆流過去,結果在日常生活上,讀書做功課搞有益於入學的課外活動,成為生活的主調主流甚至成為了生活,就是如此這般鑄成。
        為我來說,這不值得呢。
        應該這樣說,如果我的小朋友生來就是讀書戰鬥格的,如同我們當年終於殺出血路般的資質材料,我不介意送他上戰場,幫他買戰盔鋼甲。問題是,不知是先天還是後天的因素,他們確實不是全才、天才、讀書的天之驕子。既然如此,何苦呢。
        以兒子為例,確是聰明,但是又未聰明到不用努力就成材。如果自幼就「谷」佢,我估計他可以一直考到頂尖的成績,但是按他的性格,這種戰鬥會養成很不安的性格,為他更長的人生規劃來說,並不理想。於是,我們總想他內在地養成戰鬥意識,自己想做好自己,而不是外加的。
        至於女兒,讀書未必有兒子這麼聰明,我可以想像,如果一開始就訂下很高的標準,很可能在小三、小四,她就厭倦讀書,因為她很難達到那種頂尖的水平。到了小五,她入不了精英班,我們又不覺得是壞事,因為在精英班排尾,與在非精英班排頭,我們覺得後者更為她有益。同時,在成長的過程裡,我們看到她日漸「企理」,而這種「企理」為今天的考核來說,其實是很大的優勢,所以也不擔心。
        所以,今天做父母比當年難很多,即在於:本來就沒有一條路適合每一個人走,只是我們的年代,父母搵食都來不及,哪有時間想這想那,所以小朋友自己尋找,艱難卻比較容易找到本身的旨趣(是否成功則不論),因為是自己認識自己。今天父母搶住為子女籌謀,資源是豐富很多,但是父母只是父母,你永遠都不能真的體會子女的感受心情,再加上很多父母太著緊,早早就把自己的情意旨趣代入了子女,結果,付出很多,收穫極少,傷了關係。

        不值呀,我的小算盤告訴我,成本太重,買來的是A貨,不划算呢。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