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

        因為馬鞍山突然一天放映六場,也不知能夠這樣多久,所以就即時飛撲去睇。下午五點廿分場,幾乎全院滿座。
        五個故事,有走寫實路線的,也有帶點奇幻的,亦有文藝腔的,但是沒有一個有希望。除了「港獨」的一齣外,其他幾齣,雖然低沉,卻沒有什麼激烈的主張,但是,同樣是沒有出路的。
        沒有出路的。
        我們是沒有出路。
        電影完了,按燈箱「出口」的指示,我們慢慢地,魚貫而出。其實,在漆黑一片的環境裡,群眾需要的,不過就是淡淡白光的一個指示,讓人知道,出口在哪裡。我們也知道,出口不是真的出口,出口外又有新迷宮,那迷宮也有出口,然後又有下一個。即使如此,在這一刻,能夠見到這出口,還是讓人安心的。
        電影其實不算打得很好,有意思,有想說的東西,但不是說得太好,不是說得太直白,就是演得太生硬。但是,為獨立電影來說,有三百萬的票房,已經是非常好。
        可計計算,以50元一張票來說,其實不過是6萬人入場,其實連1%的人口也不到。今天談影響力,往往有兩極的失準,一是過於誇大事件的影響,正如毛記電視頒獎典禮,網上知曉的人如世紀盛事,實際知道的人,從全港人口的%來說,也許就是5%10%。另一端,做的事本來不用太「廣泛」,只要有上幾萬人的支持,而且只是很微小的支持,事情已經大有可為。
        再來是電影欣賞的有趣之處。你問我,我覺得「冬蟬」拍得不好,而本地話同樣拍得不好。但是這是兩種不同的不好。「冬蟬」的不好是處理不到很複雜的概念,呈現得不好;本地語的不好卻是太直白的那麼不好。問題是,前者叫大家都打呵欠,玩手機,後者,至少,大家都睇得明。
        幾多人有主動欣賞藝術的能力?這也是這城市不幸之處。

        電影觀後感是:大局無得救,個人有路走。希望十年後,個人這身份,還能夠存在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