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他也是你和我:看焦點追擊

老實說,電影算不上拍得很有深度,焦點其實放在記者的偵查上,而不是醜聞本身的本質及有關人的反省。但是,為一個遠進歐美天主教教會的天主教徒來說,這電影讓我更清楚當年的事情,而當我瞭解到這事的具體數字,就深感教會反應之遲鈍與自以為是。
正如電影中的發展,就是由12個到20個到87個的問題。如果一個教區有一兩個性侵他人的神父,這可能是個別問題,正如一個學校有一兩個偷別人東西的同學,這固然是問題,卻可能是個別學生的問題;如果有20個,就不能以害群之馬來解釋,而要問,為何學生會這樣做,是否有制度上的問題;如果一間千人左右的學校,合共有87個學生,經常都偷東西,而沒有人被抓住,這就非常清楚明白:學校有問題,制度有問題。
如果電影中所描述的基本真實,它揭示的,正是今天天主教教會在制度上的問題:司鐸自視為一個團體,無顧其他肢體而只顧「兄弟情誼」;教會擁有社會權力極大卻沒有自己內部的問責機制;教友神化聖統的同時又錯誤地寬容他們的錯誤。電影沒有細緻地探討當中的權力問題,但在平實的描述中,不難看出,事情是一個司鐸做錯事,主教不想「損害」教區聲譽,於是找那些教會之友來幫手。主教的拜託是一種榮譽,再加上自己也是這「教區」的一份子,這種「仗義」很重要。
從教會學的角度來看,今天教會是在世上與人同行,從而聖化世界。但這電影告訴我們,教會足踏塵世,結果是讓世界同化,甚至由於體制的關係,比一般組織更敗壞。這些邪惡的事件其實是巨大的警號,告訴我們改革是必須,教會的組織不能夠再是這樣。
也由於看過這電影,我更深刻地明白,教會在有關婚姻與性倫理上的訓導,為何會節節敗退。老實說,如果我是波士頓的教友,在經歷以上的事情後仍然會返教會的話,我對司鐸的尊重也會消退到極點,然後不再覺得他們口中的堅貞呀純潔呀有什麼力量,反而想問「你先同你的司鐸兄弟講啦」。於是,就算離婚再婚領聖體,自我感覺都比你們包庇邪惡要好得多。

講以上的話,不是想得罪任何人,而是因為,那些邪惡在我們的團體裡發生,而我也是團體的一份子。如果團體在制度上有缺陷,那些邪惡不僅發生在波士頓、不僅在美國,不僅在西方,也會在這裡發生。所以,呼救改革,尋找團體更能在世間中走出聖化的路,也是我們的負責。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