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在小學的最後一個學期,參加學校的課外活動陶藝班,剛巧碰上學琴的日子,結果上完學校的課外活動,一回到家,不消五分鐘,又要出發學琴了。
        決定參加陶藝班時,媽媽就問:「妳不如同琴老師講,調時間吧,不用這麼辛苦。」女兒想一想,說:「不用啦,不辛苦,OK呀。」
        媽媽其實還是擔心,但由於日常時務是老爸負責,媽媽就沒有再跟進,而老爸只是說:「妳如覺得想要調時間,就同琴老師說了。」
        如是者過了三個月,上星期,當陶藝班還餘下兩、三堂之時,女兒突然說:「我都係想調時間。」「呀?」「真係有D攰。」「妳現在同琴老師講,她最有可能說下個月開始調,到時妳已經不用上陶藝,調來也沒有用。」她想想,默然。
        生活瑣事,我卻覺得富教育意義。做父母的,活了幾十年,許多事情都經驗過,自然能夠下很準確的判斷,因為我們都遇過未曾經驗過的事,得到教訓,然後再遇上,再挫折,漸漸形成了今天的判斷能力,可以預先推測,事情會這樣那樣。
        然後,我們其實應該學到,子女都要經歷同一個過程。小如課外活動太密會好累,大如戀愛對象不對會好折墮,說到底,都是要經歷的。由小經歷不同的事,累積經驗,未來,就會如同今天的我們那樣,能夠在小事上井井有條。
        可惜,父母往往太愛子女,於是一開局,就用自己的判斷,代替了子女經歷那部分。活動太密會好累,父母就把活動調到另一個時間。子女就不累,但子女沒有學到「好累」這後果,只是隨從父母的判斷而生活。
        又者,子女做決定了,一個明顯地錯誤的決定,如我的女兒,父母被迫接受,就總有一種「看你結果如何」的情意結。到惡果出現,父母的反應是「一早知啦」、「話左你啦」。本來是一個經歷總結的機會,轉移到成敗得失。
        我覺得最慘的,是當子女一直都沒有機會經驗這經驗那,突然到了某一天,當父母覺得子女要曉得做決定,當社會覺得年青人應該能做判斷,他們就要得。本來,應該由三歲培育到十八歲的判斷能力,一直被人剝奪機會,卻又一晚之間,要求小朋友成長,這其實非常不合理的。

        想有一個能夠自主的十八歲子女,今天,我們先放手,讓他們在錯誤中成長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