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文學科要讀豐子愷的〈漸〉,有一段印象很深刻:
        「某農夫每天朝晨抱了犢而跳過一溝,到田裏去工作,夕暮又抱了它跳過溝回家。每日如此,未嘗間斷。過了一年,犢已漸大,漸重,差不多變成大牛,但農夫全不覺得,仍是抱了它跳溝。
        有一天他因事停止工作,次日再就不能抱了這牛而跳溝了。造物的騙人,使人留連於其每日每時的生的歡喜而不覺其變遷與辛苦,就是用這個方法的。
        人們每日在抱了日重一日的牛而跳溝,不准停止。自己誤以為是不變的,其實每日在增加其苦勞!」
        這陣子經常向人說:好好珍惜與子女相處的第一個十年,只有這十年,才是真正屬於你和他/她的。有感而發,是兒子和女兒都過了十年大限,尤其是進入中學後(所以,更準確是12),關係就不同了。
        不一定是關係變差,但不同了。他們具體真實地獨立了,有自己的生活,而這生活裡沒有你;有自己的想法,也不勞煩你來指點。
        這一切,好似是一瞬間出現,但細看下去,也是日月丕變,只是父母不容易察覺到,而要到了臨界點,才驚覺。
        我也因此常常小心,留意自己的小朋友的發展,在這個「漸」的過程,究竟有什麼在變化中。許多時候,父母都不能察覺牛變重了,反而因為每天都相對,把異常都視為正常,結果到了某一天,當臨界頂爆發時,事情往往就積習難返。
        這正是父母培育子女的艱難處:觀近而不知問題之所在,結果自己卻一直讓問題發酵,往往悔之不及。
        舉例來說,培養學習的興趣與動力,相信任何父母都期盼,子女愛讀書。結果日借圖書,晚溫詩詞,日復一日。結果呢?今天大部分的青少年都不想讀書,其中一大原因,是過去看書有太多壓力太多不快的經驗了。

        介入子女的人生軌跡而不能細察影響,其實好危險。所以放任而為是一種很好的民間智慧,不無道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