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作虧心事》(Graduation)

        電影一開始,是羅馬尼亞的屋邨,即時想起奇洛夫斯基的《十誡》。《十誡》發生在波蘭屋苑,那些六七層高的破舊房子,有點既視現象感。
        故事中的醫生爸爸,一早為女兒舖好前路,還小的時候,就為她請家教,讀好英文,目的是在她考完畢業試,去英國讀書;不是去英國讀書那麼簡單,而是去英國,過爸爸心目中的理想生活。
        為什麼爸爸這麼積極地送女兒出國呢?因為電影中提及,爸爸是在1991年回國的。當年,因為相信改革後的國家,會變得美好,爸爸放棄在國外的一切,回來,建設祖國。20多年過去,爸爸覺得被騙了。他懷緬那個過去,很期盼女兒可以得到幸福,就是到英國去。
        這故事,是否熟口熟臉?
        這電影給我第一個很大的感覺,就是世界確實是全球化,羅馬尼亞父母的心事,與香港中產心聲,如出一徹。還算是成功的父母,總覺得不夠好,期盼子女更上一層樓,把自己的遺憾,由子女來填補,並且堅持是為子女好。
        不過,就在成功在望之時,父親一個疏於照顧(沒有送女兒到學校門口),就發生意外,結果帶來一大堆要出國升學的困難。中間發生很多事,爸爸面對很多選擇的困難,同時也讓我得以瞭解一下羅馬尼亞是一個怎樣的國家。

        最後,事情究竟怎樣,女兒是否能夠出國,電影沒有交待。也許導演想說的正是:人生沒有什麼真正的解決方法,人生只有一直生活下去。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