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結:死亡有助親子關係


說了許多天《你教育孩子?還是孩子教育你?》,其實還有很多精采內容未提到,都是與我們這些父母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大家真的有興趣,自己把手找來看。但我非常非常喜歡書的結尾,也是我自己深深相信的看法。
在第六章,作者引述不同的研究,都發現父母其實不快樂,養兒育女不快樂。不過,父母是否因此不願做父母呢?答案卻是否定。作者認為父母不快樂,但是「喜樂」。
做父母,其實就是不斷蝕本的過程。你不斷付出,佢不斷離開你。手抱時的子女完全依靠你,跟行就要你追佢,再大一次有自己的喜好,青春期要獨立自主。在這個成長的過程裡,他不斷變化,而父母在這些變化過程裡,付出時間、金錢、體力,期盼這些變化都是向好的。結果,無論好壞,子女長大了,不鳥你了。
做父母,就是一個辛辛苦苦、戰戰競競地走向失去失控的過程,也是很多父母覺得不快樂的原因。
不過,作者告訴大家,回憶總是美麗的。許多父母在回憶自己與子女相處時,很有「心流」現象,就是那些無無謂謂的共處時刻。雖然在此時此刻,子女已經不再如同過去般與自己連結起來,但在回憶裡那些連結,是父母一生的美好。雖然付出沒有實質回報,但在自己的人生回憶裡,卻永遠地,與這個孩子,連結起來。
從這角度來看,如何增加自己與孩子有連結的回憶,其實才是養育子女最重要的部分。在書的最後部分,作者再回到雪倫與卡姆這兩婆孫的故事。雪倫在卡姆四歲多時,發現自己有腦癌,逐漸失智,也會步向死亡。作者重訪雪倫,談她如何看待此事後,寫了這樣的感想:
「大部分的父母都不會需要每天為自己的死亡做打算。但是如果迫於情勢,就像雪倫一樣,可能會發生下面的事:父母的角色會變得清晰可見,不再複雜,而是清楚呈現在眼前。完成每天要做的事、安排未來的事,確保孩子明白什麼是永恆、什麼是沒有條件的愛----這些是即將死去的父母親首要的任務。」(P338)
其實我們都知道,養育子女中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不過在最重要以外,還有不少都重要的東西,而在日常生活裡,默書成績、家居安全、課外活動等等那些較急在眼前的東西,讓父母覺得不順心、掌控不了,因而不快樂。

然而,如果死亡就在轉角處,作者認為,好好地與子女一起,就是人生最棒的地方了。也許,我們都要準備好以明天斃命的心態,與子女喜樂地過今天;不然,只怕父母就會讓明天派的默書成績激死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