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規劃栽培

        在我生活的圈子裡,真心想子女成龍的人,沒有想像中那麼多,更多人是感到壓力。尤其今天訊息太流通,大家都太容易知道別人如何培育子女。朋友直情有「同年同月同日生」群組,大家起跑線一樣,當中有人3個月學俄羅斯文,半歲學體操(全都是假的,屬誇張法,不要亂傳出去),自己總覺得不做些什麼,好心虛。
        《你教育孩子?還是子孩子教育你?》的第四章「規劃栽培」,未必能解決你內心的焦慮,但當它從更廣闊的層面來展示今天父母為什麼這麼投入規劃子女的人生,至少,也可以死個明白,知道自己為什麼那麼瘋狂。
        首先,這是時代潮流。子女超乎常理的象徵價值,不過是近四十年左右的新思維。過去,孩子不過是家庭的自然產物。那麼,生仔要有意義、有目標,不是自古以來的,只是新思維的產物。所以,下一個潮流會如何變,誰也不知道,不要把自己今天的判斷,視為永恆真理。
        其次,書中提出「美國夢」的不實在,是讓家長迷茫的原因。如果一開始就可以決定子女未來的前路,教育應該容易多;今天的問題,是所以打好基礎,卻不知道真的會往什麼方向走,甚至父母很擔心子女有明確的目標(亞媽,我想做舞蹈員,亞媽真頭癢),結果就全都困在同一個所謂的具發展性方向:讀書。
        正如一路說,這本書其實不是談如何教育子女,而是想探討,教養子女讓父母有何得失,而在規劃栽培此項,作者的觀察,父母其實付出很大。文中舉出一個個案,母親蘭與兒子班。由於兒子班要溜冰(一星期六天),母親先要做一份工時較短的工作,然後把工餘的大部分時間,放在接送上,「她肯定有很多時間都是在車上度過的」,作者這樣下結論。
        然後,因為兒子暑假要到科羅拉多泉參與長達七星期的大列溜冰訓練,於是父母要在附近租房子住,母親把兩年的工作假期都花在這段陪伴上(合共五星期),而父親也要賠上兩星期。
        看到這裡,望香港的成龍派,稍得安慰。應該,很少人要做到這地步吧?
        最可怖是蘭這樣同班說:「如果你喜歡,我可以用我的時間、金錢和體力支持你;你唯一得做的,就是盡你的全力。」

        我自己讀到這裡,真的很深沉地覺得,人的思想,很神秘。不過是溜冰,不過是讀書,不過是青少年的成長部分,大家都不知道這一切,在來日會如何,但父母卻以一種殉道的情懷來對待。雖然書的作者沒有寫出來,我卻即時冒起:值得嗎?父母賠上自己的人生,投射到一個不知會怎樣結果的未來,這賭博,注碼未免太大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