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勇敢地為孩子改變》

        在寫這本書前,楊照寫過《別讓孩子繼續錯過生命這堂課》一書,書中以女兒到德國留學的經驗,說出台灣教育的弊端。由於楊照及其女兒的知名度,該書一出,在台灣引來大量的討論,其中一個批評,就是指楊照自己要女兒做逃兵,去了德國讀書,卻又頭批評台灣教育的不濟。這也是楊照寫此書的原因。
        雖然本書談的是台灣的教育改革,但楊照對改革的核困難,與我自己觀察香港教改的問題,如出一轍,所以介紹此書,為香港讀者來說,有同樣的價值。楊照指出,在台灣,制度上的改革再完美,也無濟於事,因為「觀念會扭曲制度,『教改』最先要改的是家長心態」。(27)
        那麼,家長的心態是什麼?一個詞來代表,就是「考試」。大家真正關心的,不是讀什麼學什麼,而是考什麼。因為家長重視的是比較,要自己的子女勝過別人,而不是學到什麼。
        楊照以音樂科校內的考試為例,說明這種以考試為核心的學習模式,如何扼殺學習。音樂考試裡,有自選曲演奏部分,任何曲目都可以選,但結果學生的選擇往往都是那幾首。原因很簡單,自選曲演奏,只有幾分鐘時間,於是只有在幾分鐘就能顯出自身演奏技巧的樂曲,才會被選。
        當大家都很緊張考試成績,這樣的考法,就會扭曲學習。正如香港不少考到八級鋼琴的年青人,除了考試樂目,沒彈過其他任何樂曲一樣,楊照女兒有部分同學,就是有五分鐘神曲的能耐,練習就集中在五分鐘裡,結果根本不喜歡音樂卻可以有超高分。
        楊照不是反對任何形式的考試,但他確實提出核心問題:究竟教育想做什麼?考試只是手段,今天卻變成目的,這就是觀念的扭曲。不把這個扭曲的觀念糾正過來,任何改革,都沒有成果。
        回顧香港,其實情況一樣。以中文科為例,當代的改革期盼學生能夠真的培養自身的中文能力,故稱為以能力為本的改革,但改革本身的致命傷,即在於企圖透過考試方式的改變,才改變教學。結果,以考試為核心的觀念沒改,中文教學因為考試太「虛無」而不知道要教什麼,反而敗壞學生的中文學習。
        又如TSA,按原意,就是考基礎能力,這能力應該是很基礎的。但當大部分人都考到基礎後,就讓大家很不舒服。因為我們都擺脫不了要比較,要精英的心態,於是當人人都得,就要把考試變深,最後就出亂子了。

        楊照提出一個概念,很值得我們深思:「機會成本」。當我們要子女把自己的青春都花在考試上時,他們付出了機會成本。每天花在補習社一小時,同時就失去尋找人生可能的一小時。楊照說,看不出的代價才是最沉重的。誠然。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