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刻是神童,下一刻是廢青

        這陣子,我周圍同人講:一到中學,子女就不由你掌控了。
        後面有一有句,我沒有說的:大家夢醒了,可以過日常生活。
        子女出生,許多父母都把子當天才這樣養。我的子女應該是與眾不同的,一定有特殊天賦的,智商好有理由過200(雖然父母加埋才有這數),不然一定是音樂天才(你睇,報紙成日都有1X歲在維也納演奏的新聞)
        就算差一點,至少也是律師醫生建築師的料子。
        如果我不落足心機栽培,豈不是白白浪費了這千年難得一遇的奇才?
        全香港六七萬個B,上到報紙的神童,就是那十個、八個。所以,當父母開始奇才栽培的過程裡,5千個中,有4999個走向一條失望之路。
        我覺得最不幸的,是子女。
        在他們人生的最初幾年,就是活在期盼神童的氛圍中長大。識讀一個Z就「好叻叻呀」,識寫一個龍字又「囡囡好犀利」。成長的過程裡,他們一方面形成「自己很獨一無二」的自我認知,卻又同時走向「其實你都冇乜特別」的殘酷現實。
        自問癥狀較輕,其實總是難免。如我說兒子「不是做大作家就是估乞衣」,還是把「大作家」放在頭。老實說,在今天社會裡,要寫字成功談何容易?也許他日兒子真就靠筆搵食,也不過是搵食而已。
        想一想,自己也是平凡人,也一樣可以快快樂樂生活,為什麼總擺脫不了「成龍成鳳」的誘惑呢?

        我覺得,到中學時間,子女開始擺脫自己,找自己的人生,如果父母可以(或被迫)放手,是好事來的。終於,他們可以學習做一個普通人,而不用以神童的規格來評價自己。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