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小一,要操練嗎?

(臉書回顧,今大是女兒小一遞表,是2009年。人生呀。)
        很巧地,最近又遇上幾位孩子還很小的朋友,聊到報小學的問題。我簡單說明香港報小學的機制:
(1) 第一輪是計分的,不面試,不考試,齋計分;宗教信仰有5分,有兄弟子姊在該校就有好像20分,總之,一定入。大家同分,抽籤。
(2) 第二輪有甲乙部,你可以自由選二十間學校,但最後都是隨機抽的,看運氣;你的孩子編上一個較前的號碼,就大有機會入自己的第一選擇。
        有家長覺得不能置信:都是計分和抽獎?那人人都叫我要好好訓練亞仔,用來做什麼?
        這要由兩方面再說:
(1) 官立或津貼小學,不可面試考試,只有計分與抽籤,但到最後放榜後,每間學校都有極少量的「叩門位」,這包括校長本身可以酌情的一兩個位,外加有人派到該校,結果不來報到的位。不過,受歡迎的小學,這類位都是「一個起,兩個止」。到這時候,學校就可以考學生。這考,可以是筆試,可以是面試,也包括參與該小朋友過去在各方面的成績。在此情況下,能力的訓練,獎項的多寡,就派上用場。
(2) 除了官立和津貼小學,香港還有直資及私立小學,這些學校就要考進去。一般來說,都是考兩方面:語文能力(用面試的方式來考,兩文三語都會考到)以及合作解難的能力(以活動比賽的方式),而這些考核,就有訓練的餘地。
        所以,由小為考小一作訓練,主要是針對直資及私立小學,如果子女沒有這打算,那些訓練的重要性,未必是大家想像中這麼重要,這又可以分兩方面來說明:
(1) 考核主要是語文能力及解難能力,是一種能力,而非其他特殊的知識,而這語文能力是指孩子運用的能力。考核他們的都是專業的老師,他們接觸過的孩子極多,很容易會看出孩子是否真的有超乎同輩的能力。
(2) 另一個能肯定孩子的能力,是獎項,但是,同樣的道理,獎項要顯示孩子的能力超越一般同輩,所以獎項的起跳是全港性,不然用途不大。
        其實道理很簡單,就是一同來考試的,就是全港的小孩,而學校有得揀,當然揀叻D
        於是,有父母覺得,人地有操練,自己沒有操練,不是吃大虧?個人意見是,大家不妨開始訓練子女的能力,但是,除非發現他真的有特別強的天賦,不然,單純訓練,其實用途不大。用獎項來說明,比較容易。父母2歲開始帶亞仔去游水,其實好快會發現,他有沒有天份。如果有天份,繼續訓練,不久也會知道,他是否有能力在小一面試前,攞到全港性獎項。
如果覺得可以,不妨繼續訓練,如果不能,就不用太焦急地訓練了。

        遇到的幾位家長,都在「贏在起跑線」的狂潮中有點迷茫,所以寫這篇簡介,目的是把事情說明白,至於如何選擇,還是要看大家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