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

我在中三時參加了學校新開的電影學會。因為這機會,我看了「2001太空漫游」中猩猩拋骨頭的一幕,並且看完全齣「春光乍洩」(Blow up)。特別是後者,真的叫我腦裡轟然一響,世界從此改變。原來,電影可以是這樣的,世界是可以這樣理解。最後一幕,打空氣網球,當然覺得犀利到無倫。
坐在我旁的同學打大大呵欠,說「走得未呀,兩條友打空氣,神經病」。
到我自己成為文學老師,總是借機會就放電影。對藝術有興趣的同學觸動很大,但老實說,「唔知做乜」的人,其實是多數的。
現今在學校的教育工作者,特別是話事的一批,絕大部分都是學位擴張前讀大學的,都屬精英教育的勝利者或倖存者,實質大家對於「唔知做乜」的同學,該如何啟發他們的學習,都是沒有什麼經驗。我經常都聽到同行說:「都唔知佢點解唔明。」
我自己,因為英文好差,所以較明白「點解唔明」的由來。其實根本就未到「點解唔明」,而是根本弄清楚英文是什麼,我為什麼要學這些東西,所以就完全沒有動力去學習。一開始就弄不明白,累積到某地步,就算你想下定決心,都無從入手了。
所以,在學習之先,學生要有一種「學這東西好勁」的認同與熱情,才能有動力。在過去的精英教育,就只有足夠能力的人,在學習過程裡自行打通任督二脈,學出意義來,又或是好像我這樣,在某個機緣下,觸類旁通,明白學問之美,因而有讀書的興趣了。
問題是,由過去到現在,學校制度都是期待學生自己有所「啟蒙」,自己發現學習的意義。這在以精英為主的教育系統裡,問題不大,但為普及教育來說,就產生問題了。
因此,讀到《教育不止一條路》裡,學校允許部分同學「自主學習」,甚至不考公開試後,學生的狀況,我覺得,正是很多學校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歸納書中所寫的情況包括:
(1) 學生其實「唔知自己想做乜」的本質暴露出來;
(2) 學生想找方向,但能力有限,找不到;
(3) 學生有點方向,但能力不足或其他方面能力不足(如語文),很難把這個目標變成自己的人生方向。
創意書院嘗試揭開「讀書考試」這層保護,探究學生真正的學習,實在值得現在不少學校借鑑。在現今香港的教制度下,中間有一大堆學生,其實不知道自己在學什麼,也弄不清自己在做什麼。不過,有書讀、有分數、有考試,然後又有下一個學期,讓他們可以安穩地繼續生活而已。我覺得,這部分才是今天香港中學最需要面對的挑戰。
在《教育不上一條路》中所描述的創意書院,以藝術回應這些學生,讓那些有藝術潛質的學生,得以透過藝術學習,找到自己想學想做的事,不再渾噩度日。其他四百間中學,我想每間也有幾百個這樣的偽學習學生,他們的人生,學校是否可以給予合適的啟蒙呢?
Photo by Diz Play on Unsplash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