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命二運

        我的升學路,回看,是「命懸一線」。幼稚園後,母親知道要報小學,而在她心中,只要你報那一間,那一間就會收你,所以就報讀離家甚近而又口碑甚佳的一所小學,而我又真係考到入去。要知道,當年真的要考試,不是大抽獎的。如果不是一剔過,我要遲一年入學。
        小學升中學,又迷迷糊糊地升上Band1。整個小學生涯,我都是靠自己,而靠自己的意思,就是放學就自由自在的代名詞。幸運地,自己喜歡看書,因此其他科成績都ok,只是英文偏弱,但又升學成功。
        中學第一次考試,平均分40左右,自己也不敢置信;英文科滿江紅。然後,又是自由自在地升學。到會考,當時要有4C才有書讀,而且英文科要合格,我又僥幸過關。正如我經常講,一生人只有兩次英文合格過,就達標了。
        AL,英文E,入不了港大;沒有三個AL合格,入不了中文,又幸運地,當年是浸會中文系首年辦學位課程,於是我又有書讀了。同班同學中,我是男生最年幼的,原因是大部分人都考過不止一年,終於也是待浸會中文系有學位,才願意入讀。
        畢業工作,沒有普通話試,英文又不成,卻因當時的氛圍,很容易地找到教席,工作順利地開展。
        回看,一額汗。
        因此衍生兩種感覺:好幸運,以及「如果有人幫一把」。後者,我相信正是很多中產父母深感責任所在。如果我的父母當年迫我讀好點英文,我的人生就截然不同了。那麼,今天我豈能不好好培養子女的英文能力呢。
        我自己,同意「如果乜乜乜」的想法,卻不認為可以推出後者。時移勢易,當日之失不代表今天可以在子女身上補償。能夠補償的,其實只是自己的心願與感覺。

        再想,自己能夠無風無浪到今天,都是人生際遇,而子女同樣有自己的人生去開展,何必這麼多執著呢。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