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抱我的初戀

        上周末陪太子女睇戲,先看了「抱抱我的初戀」,或看「挑戰者一號」。如果不是陪亞女,前者必然不會看,後者雖然想看,也會無動力而終。
        先談「抱抱我的初戀」。
        我非常納悶的是,為什麼沒有天主教或基督教的家庭價值組織,發動示威遊行。我覺得,這樣的一齣戲的殺傷力,比立法還要「毒害」青少年。如果「美女與野獸」那對gay茶杯要聲討,這電影應該天火焚之。順帶一提,流行文化裡的同性戀尋常化,愈發尋常,我看美劇Night Shift時,已經覺得不可思議。
        電影裡的主角Simon就是平凡又正常的高中生,他人生唯一的大秘密,就是gay,而他打不定主意,是否出櫃。不過,這種出櫃還是不出櫃的掙扎,再不像早期的同志片那樣,視之為生死大事。
        在電影裡,一個人是否承認自己是gay的,有點像,在一間band 1學校裡,承認自己暗底下玩搖滾樂那樣。有點擔心別人的異樣眼光,有點不知如何自我定位那樣而已。
        結果,人人都好接受。當然,導演沒有直接說明的是,接受的其中一個原因,正是主角是靚仔。電影裡另一個出了櫃的同志就沒有這麼好待遇了,因為他娘娘腔。
        電影巧妙地安排一個很確實自己是gay又很有條件走上不同路的角色來發展出一齣青年成長電影,因此在觀賞過程裡,gay已經是生活的一部分,絕大部分人都覺得它有一點點問題,有點不同尋常,但一定不是什麼大問題,並且是很個人的選擇而已。
        相反,電影借助出櫃一事,談人的誠實、忠於自我、確定人生路向等等,相當自然而勵志。我一直想:如果要拍一齣以天主教價值的同志電影,可否同樣拍得尋常生活、自然活潑、潤物細無聲呢?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