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與現實

 


       談到外國中學課程有哲學讀,其實所謂讀哲學,是想年輕人思考一下本質的問題,因為哲學就是要探究萬事萬物的根本規律,雖然不可能找到,但當人會去想想,事情的本質,最大的得著,反而是知道自己的看法並不本質。

        我們透過學習與經驗,逐步建構一套看事物及理解規律的框架,但這個框架其實沒有什麼必然性的,只是人不得不建立以方便自己生活。不過,很多人用慣了一個框架,逐漸把框架視為真實,甚至在現實有所變動時,仍然會堅持這框架,這就叫做「離地」、「偏見」了。

        常看到老人家叫年輕人如何如何,他們就是採用自己的框架,卻看不到今天的處境,他們曾經切實可行的做法,今天已經是天方夜譚,但人是很容易被自己的框架所左右。

        又如今天香港的疫情,病毒不等人,如果真的要清零,兩星期應該效法大陸的做法封城,全城停頓七天或以上,不然,如同不同的預測那樣,至少要兩至三個月,才會停下來。如果是打算透過疫情趨嚴重而增加抗疫力(即讓人感到害怕而加快打疫苗,以及透過中招而增加免疫力),現在透過檢測追蹤的做法,只是浪費社會資源,無助任何事。遑論疫情在全世界肆虐兩年,原來政府完全沒有預備大規矩傳播下的做法,只是開始升溫,醫療系統已經到頂。

        為什麼會這樣?我覺得,決策階層的思考框架有幾個邊,無法突破,第一個是所謂的香港人核心價值:返工。無論如何,都要工作,什麼都可以停,但工作不能停,所以封城不在心中成為一個選項。第二個是工具理性,即要做決策時,要有足夠的證據,而不能用推想的方法,所以一天沒有一千宗,一天不思考一千宗的處理方法。

        被既有框架限制的人,另一個危險的地方,是當他們的框架真的破產後,極大可能,會抓住另一個既有的框架來做事,而非認真思考現實。因此,在疫症破萬前,大家也不要被既有的思考框架所限制,真的想想,要做什麼來自保,以應對破框而出的政策。

Photo by Dayne Topkin on Unsplash

留言